如何教育好10--12岁的孩子,希望能帮到你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
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
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
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
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
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
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
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
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
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
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
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
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
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
志、需要、态度、目标、抱负),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
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
使智能发展和发挥。反之,非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
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因此,家长抓儿童智力发展,还要注意培
养儿童认真,负责,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儿童和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
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学
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
集中所造成。
(三)巩固作用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
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和积极性,这样才能
不断前进。反之,娇气、任性、懒散的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绪忽冷忽热,缺乏克
服困难的精神,就不能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弥补作用
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 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
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
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智力低下的卡
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二、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
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
兴趣,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二)兴趣的作用
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
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兴趣使人充满欢乐。
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
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兴趣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幼儿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
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主要是直接兴趣(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如看电
影后学习英雄的美德,也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分辨力差。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
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
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
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
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
(三)兴趣的培养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孩子喜欢玩“开汽
车”游戏,我们可利用他们的对奇心理,诱发他们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
们对汽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多方的兴趣。
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接着孩子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
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
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的心灵的意
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三、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叫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
用。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
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
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
情感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如:敌人的恨,促
使他勇敢杀敌,惊慌时会有意避开危险。
情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早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脑
细胞发育迟缓都与情感消极因素有关,这些现象严重阻碍智力发展。
情感有信号功能,情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即表达情感的方式---表情(脸部
变化、体态动作、语调、手势等),表情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人称为“情
感语言”,这种“语言”对幼小儿童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
成精神疾病。
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
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
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如:对祖国的爱,是
建立在对祖国的认识上,对父母、老师的爱敢是职此。没有认识基础的情感,就会失
去理智,从而会干出愚蠢的事情来。
孩子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
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
情感对幼儿的腐蚀。
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如:
高位速算法的创建者史丰收,他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在其祖父,父亲的关怀
下,引导他去探索发现,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
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幼儿智力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背
景。
四、意志力有儿童成才的柱石
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意志和行动分不开,人们总是按事先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
遇到的困难,叫做意志行动。
(一)意志的作用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柱
石。
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
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意志对人来讲,这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
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
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天才儿童 进行跟踪研究,三十年后发现智力与成就之
间,不完全相关,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从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占20%,没
有成就的占20%,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主要差异在个性意志方面。因为意志的认识
的动力,意志使认识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使人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之
中,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意志具有自我控制的作用
为达到一定目的,必须克服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情感和行为,俗话说:“不要意气
用事”,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此理。
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
须要做的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战胜自己。
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
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
孩子的精力与蒸气一样,若能控制,就能成为轮船、火车的动力,若任其发展就会造
成危害。
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
(三)意志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
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
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
生动力则小,象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100里,
走了几十里觉得累。
当然孩子小,一下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破除过去“养儿防
老”,光宗耀祖的陈旧传统观。长远,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
子向长远目标奋进。
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
执行,决不要妥协。
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
难,实现目标。
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向孩子讲述居里夫
人在级艰辛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的事迹,张海迪与疾病作斗争和顽强学习的事迹,都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意志。
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某家长与5岁的孩子共同制定意志
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四)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什么?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社会,对劳动,对人,对已,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
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
重要的。
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可变的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举支,而是经常一
贯的表现。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说的是性格的稳定
性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比起其他方面来就缓慢得多
了。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
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
认识。”
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
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
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首先面貌。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
上进,奋发图强。
那么性格从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呢?
有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形成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孩子还
未形成稳固的态度,因此性格还未定型。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孩子对周
围事物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性格未完全定型。第三阶段是学龄晚
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形成,性格改变较困难。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最
有利的时机莫过于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形成良好性格比较容易。一百年前俄教育学
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在幼年时期形成,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形成的
性格是非常巩固的,并成为人的么三天性。”
那么,幼儿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幼儿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因为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
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
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
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前苏联教育
学家马卡连柯曾告戒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
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切的一切对儿童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这一切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亲爱打扮,虚荣心较强,女儿也往往喜欢打扮,
虚荣心也较强;父亲不拘小节,淡吐粗鲁,儿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脏言。因此,
要从小培养儿童的优良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
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
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
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懦怯,那么孩子就不易
形成坚强的性格。
有的心理工作者经过调查,还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会
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例如:父母对孩子过分地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活动。孩子的性格
多半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胆小,优柔寡断。
父母对孩子缺乏抚爱,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冷淡,缺乏热
情,甚至形成压抑,怪僻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溺爱,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
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
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变态,甚至还会形成当面
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
父母对孩子采取家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孩子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热情、
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即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
可见,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
养。
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他永远不会被别人尊重,长此以往他的知心朋友会越来越少!没有谁愿意搭理他!如果是小孩子,将没有谁愿意和他玩!
建议你找机会把这个硬道理说给他听,他听了以后会有所改变的!因为他不是傻子,他可不愿意自己一个朋友也没有哦!
祝你成功!
你要好好跟他讲才对
他还小
不懂事
不要你管他
就是你的问题了
他可能正处在叛逆期
没必要生气
他不要你管你就先不用多说
做了就好
那你就不要管他 等他吃亏了就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小孩子都这样,尤其是男孩,大道理大人都不喜欢听,更何况小孩,要搞好关系,贤得和你弟做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