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鬼 人 》读后感 林语堂

2024-11-26 23:31: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汇集了形形色色的文人墨客。中国现代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又把他们推入到斗争的漩涡、生活的熬煎之中。于是,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现实作出自己的反应与抉择。其中,有呼啸猛进者,有恋旧怀古者,有血洒刑场者,有卑躬屈膝者,有热情洋溢者,有冷眼旁观者,有悲歌当哭者,有低吟浅唱者,有浪迹四海者,有书斋沉思者,有放浪形骸者,有温雅谦恭者,有青眼看人者,有白眼望天者……他们姿态各有不同,声音也是各异,汇成了多音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而有着“幽默大师”称号的林语堂无疑是其中一位非常耀眼的文化明星。其人其行也颇有值得述说的地方。我们这一代的人知道林语堂,大多还是从鲁迅先生的著作里知道他的大名的,那时林语堂似乎还是个反面人物,在《鲁迅全集》中关于“打落水狗”或者是批判“幽默”的注释里,往往才露出他的名字。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一致认定:凡是被鲁迅先生骂过的人必定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林语堂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反动文人”,早期的印象是难以很快磨灭的,只有等待时间长河的冲洗。后来我开始陆陆续续地读到林语堂的幽默散文,才知道他也是一位文章大家,其散淡幽默的文字就很令人喜欢,他是这样写读书的情形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是独具一格。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此话说的确实精辟,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林语堂曾先后将其散文、随笔整理成集,每一篇都折射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林语堂,从青年时期的激愤到老年的淡泊,他所走过的心路旅程都用文字记载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的沉积使得他散文风格日见个性分明,幽默而机敏、淡泊而深远。手捧他的散文,读到得意处不由会心一笑,幽默处会忍俊不禁,深远处则回味无穷。有学者云:“林语堂的散文没有绚词丽语,也没有丝毫的说教成份,仿佛是知心好友间的娓娓闲谈,谈生活谈思想谈艺术谈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犹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让人心旷神怡。尽管他的散文风格看似闲淡,却也并非散而无形,他对散文创作是有自己的追求。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从他的散文风格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创作中是力求达到他既定的理想化。因而,文如其人,从他的散文中便活脱脱走出一位自自然然,亲切闲适,学者式的林语堂来。”有人说林语堂是斗士,有人说林语堂是隐者,有人说林语堂深刻博大,有人说林语堂浅薄平庸。学者王兆胜认为,林语堂的“快乐哲学”紧紧贴近人生本相,爱常识,喜务实,尊个人,重自由,从而给十分重视人的阶级性与时代性的20世纪中国文学注入了的灵气与情趣。林语堂的“女性崇拜”不仅仅颂赞女性的幽雅与美妙,而且宽客大度地让女性拥有自我说话的权利,这与20世纪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文学一方面鼓吹解放女性,一方面又让女性沉默的叙事模式形成鲜明对照。现代作家中仰慕萦怀乡土者不计其数,大多数这类作家提起都市即生厌恶,而林语堂却既仰慕都市又心怀乡土,并且一生不懈地鼓吹用田园理想来改造现代都市。至于林语堂为文一生,独尊“闲谈体”,一个“闲”字标榜了它的情调,一个“谈”字表明了它与读者的关系,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另外两类文体即启蒙式与自语式鼎足而三。林语堂也许算不上特别伟大,但他在百年文学史上独具一格,而独特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不可重复本身就有一种永久的生命力。/AreaInfo/Templates/Default/ViewInfo.aspx?ClassID=16&InfoID=4154笑看人生——《林语堂散文选集》读后感2007-04-0304:36:28作者:王蕾来源:青岛富源路小学浏览:574网友评论1条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汇集了形形色色的文人墨客。中国现代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又把他们推入到斗争的漩涡、生活的熬煎之中。于是,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现实作出自己的反应与抉择。其中,有呼啸猛进者,有恋旧怀古者,有血洒刑场者,有卑躬屈膝者,有热情洋溢者,有冷眼旁观者,有悲歌当哭者,有低吟浅唱者,有浪迹四海者,有书斋沉思者,有放浪形骸者,有温雅谦恭者,有青眼看人者,有白眼望天者……他们姿态各有不同,声音也是各异,汇成了多音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而有着“幽默大师”称号的林语堂无疑是其中一位非常耀眼的文化明星。其人其行也颇有值得述说的地方。我们这一代的人知道林语堂,大多还是从鲁迅先生的著作里知道他的大名的,那时林语堂似乎还是个反面人物,在《鲁迅全集》中关于“打落水狗”或者是批判“幽默”的注释里,往往才露出他的名字。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一致认定:凡是被鲁迅先生骂过的人必定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林语堂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反动文人”,早期的印象是难以很快磨灭的,只有等待时间长河的冲洗。后来我开始陆陆续续地读到林语堂的幽默散文,才知道他也是一位文章大家,其散淡幽默的文字就很令人喜欢,他是这样写读书的情形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是独具一格。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此话说的确实精辟,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林语堂曾先后将其散文、随笔整理成集,每一篇都折射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林语堂,从青年时期的激愤到老年的淡泊,他所走过的心路旅程都用文字记载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的沉积使得他散文风格日见个性分明,幽默而机敏、淡泊而深远。手捧他的散文,读到得意处不由会心一笑,幽默处会忍俊不禁,深远处则回味无穷。有学者云:“林语堂的散文没有绚词丽语,也没有丝毫的说教成份,仿佛是知心好友间的娓娓闲谈,谈生活谈思想谈艺术谈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犹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让人心旷神怡。尽管他的散文风格看似闲淡,却也并非散而无形,他对散文创作是有自己的追求。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从他的散文风格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创作中是力求达到他既定的理想化。因而,文如其人,从他的散文中便活脱脱走出一位自自然然,亲切闲适,学者式的林语堂来。”有人说林语堂是斗士,有人说林语堂是隐者,有人说林语堂深刻博大,有人说林语堂浅薄平庸。学者王兆胜认为,林语堂的“快乐哲学”紧紧贴近人生本相,爱常识,喜务实,尊个人,重自由,从而给十分重视人的阶级性与时代性的20世纪中国文学注入了的灵气与情趣。林语堂的“女性崇拜”不仅仅颂赞女性的幽雅与美妙,而且宽客大度地让女性拥有自我说话的权利,这与20世纪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文学一方面鼓吹解放女性,一方面又让女性沉默的叙事模式形成鲜明对照。现代作家中仰慕萦怀乡土者不计其数,大多数这类作家提起都市即生厌恶,而林语堂却既仰慕都市又心怀乡土,并且一生不懈地鼓吹用田园理想来改造现代都市。至于林语堂为文一生,独尊“闲谈体”,一个“闲”字标榜了它的情调,一个“谈”字表明了它与读者的关系,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另外两类文体即启蒙式与自语式鼎足而三。林语堂也许算不上特别伟大,但他在百年文学史上独具一格,而独特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不可重复本身就有一种永久的生命力。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读后感读后感,给人无比的思量。一篇林语堂《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引发了我滔滔的思绪。正如书中提到的: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因为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该掌握的生存艺术。每个人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过程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在面临生活困境的时候能够打破陈旧的观念,树立新思维方式。诗人泰戈儿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放弃是生活时时需面对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渡过风风雨雨;懂得放弃,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学会选择就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明智的选择胜于盲目的执着。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放弃的人才能懂得人生,懂得如何让自己过的更好。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孤独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趣利避害,这也是放弃的实质。生活不会完美无缺,也正是因为残缺,我们才有梦,才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努力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个必须拿满分的考试,期间会有失落,会有成功;会有眼泪,会有欢笑,只有学会正确选择与放弃,我们才会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打上满意的分数。无论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人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还不如轻松的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学会欣赏它,珍惜它,使它更弥足珍贵。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快乐,让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诚挚。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还是放手吧,所以有时候,有些人,也要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许多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正如感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失恋,因为爱人的离去往往不愿让自己去放弃,不愿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在身心上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折磨自己,伤害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是真的不能割舍的。学会放弃,生活会变的更容易。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种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加眷恋,是半夜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觉留念。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也许一点遗憾,一点伤感,会让这份案卷更久远。没有人喜欢寂寞,在我们能飞的时候不该放弃飞,在我们有梦的时候不能放弃梦。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每一次都要选择成功,那么他所得的将是永远的失败。是的,试图抓住每一次机遇是徒劳的。争取对可能来说,是成功的帆;对不可能来说,势必是南辕北辙。尤其是遇到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果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放弃,是一种对名义的淡薄,对世俗的鄙视。学会选择放弃,你可以使负重的人生得到暂时的休息,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一种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学会放弃,你便可以充沛的精力去做你最想做,最该做,最需要做的事情。学会放弃,你便可以在一种无怨无悔和默默无闻的等待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超越,一份执着和自信。放弃,不是自认失败,而是在寻找成功的契机。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凡是多余的、次要的、该放弃的都放弃,毫不可惜。放弃,使你为期待的目标失去了好多,有些甚至是很珍贵的。可你不后悔,因为你知道:没有放弃便没有更牢固的拥有和获得。学会放弃吧。在放弃中你才会打败过错,战胜自我,走进一个立体而多彩的生活。学会放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学问。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从一而终,坚忍不拔,但当你遇上不可能改变的事情,继续坚持,只会自己更加狼狈不堪,甚至可能头破血流无功而返。学会放弃就如同自己在人生的某一局中抓到一副臭牌,我们要明智的放弃,寄希望于下一回合,而不是希望天上能掉馅饼,不到黄河心不死。学会放弃就在于发现自己坐错车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下一班车。在爱情中,你是否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他(她)?或者是因为相处时间太长,太过于了解,两个人并不适合?却又勉强在一起。爱情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勉强,若说爱情给人带来了不少的烦恼,那么你看看四周,是不是坐错车?若真坐错了,那么请及时下车,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学会放弃是生活智慧的表现,学会放弃,有了取舍,放弃了不属于自己的,那么请你珍惜属于自己的一切。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也许是那么的不甘心,也许是那么的不乐意,也许是那么的难以取舍,但只有正确的放弃才能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以已之强攻敌之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show.php?contentid=4091

回答2: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煜,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在仁宗嘉祐六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这年(公元1060年)年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属陕西)判官。苏轼即刻赴任。这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仕途。这一年,他26岁。判官是在州府掌管文书的官员,在工作中要接触大量的实际问题。而风翔又地处西北边陲,是宋和西夏接壤的边防重地。由于战事频繁,天灾连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加上政府又颁行“衙前法”,即规定百姓要为宫府保管和运输军用等物资。摊派科役钱时,老百姓家里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也要一概抵价……注:老孟子评注。在唐朝,因行地方分权之制,形成藩镇割据,国家颇蒙其害,最后酿成叛乱,陷国家于危亡,而藩镇大员每为皇亲国戚,朝廷诸王。宋代力矫其弊,采用中央集权,武力环驻于国都四周,并创行新制,对各省长官,严予考核节制,其任期通常为三年,因此时常轮调。每省设有副长官连署公文奏议,即为此新制度中之一部分。苏子由也被任为商州军事通官,但是父亲则在京为官,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与父亲同住京师,因为无论如何,总不可使鳏居的老父一人过活。子由于是辞谢外职不就。子由为兄嫂赴任送行,直到离开封四十里外郑州地方,兄弟二人为平生第一次分手,子由随后回京,在此后三年之内,东坡在外,子由一直偕同妻子侍奉老父。东坡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他寄弟弟的第一首诗写的是: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扰自念庭怖,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惟见乌帽出后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侧,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
君如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风雨对床”之思,在唐人寄弟诗中有之,此种想法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也是辞官退隐后的理想生活。后来有两次弟兄二人又在官场相遇,彼此提醒在诗中曾有此“风雨对床”之约。
由京都到凤翔的函件,要走十天才到,兄弟二人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由那些诗函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登宦途时,苏东坡是多么心神不安。兄弟二人常互相唱和。在唱和之时,要用同韵同字,所以是磨练写诗技巧很好的考验,在中国过去,此种写诗方法,是文人必须具备的成就。在这类诗中,可以找到令人惊喜的清新思想,用固定韵脚的字,各行要有自然的层次。犹如在玩纵横字谜一样,韵用得轻松自然时,其困难正足以增加乐趣。在东坡写给弟弟最早的和诗之中,东坡已经显示出他那完美的诗才。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做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此处“飞鸿”一词是人心灵的象征。实际上,本书中提到东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个虚幻的鸟,这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回答3: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煜,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在仁宗嘉祐六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这年(公元1060年)年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属陕西)判官。苏轼即刻赴任。这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仕途。这一年,他26岁。判官是在州府掌管文书的官员,在工作中要接触大量的实际问题。而风翔又地处西北边陲,是宋和西夏接壤的边防重地。由于战事频繁,天灾连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加上政府又颁行“衙前法”,即规定百姓要为宫府保管和运输军用等物资。摊派科役钱时,老百姓家里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也要一概抵价……注:老孟子评注。在唐朝,因行地方分权之制,形成藩镇割据,国家颇蒙其害,最后酿成叛乱,陷国家于危亡,而藩镇大员每为皇亲国戚,朝廷诸王。宋代力矫其弊,采用中央集权,武力环驻于国都四周,并创行新制,对各省长官,严予考核节制,其任期通常为三年,因此时常轮调。每省设有副长官连署公文奏议,即为此新制度中之一部分。苏子由也被任为商州军事通官,但是父亲则在京为官,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与父亲同住京师,因为无论如何,总不可使鳏居的老父一人过活。子由于是辞谢外职不就。子由为兄嫂赴任送行,直到离开封四十里外郑州地方,兄弟二人为平生第一次分手,子由随后回京,在此后三年之内,东坡在外,子由一直偕同妻子侍奉老父。东坡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