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以下几点相似之处: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曾是英国殖民地;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但已是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
纵览历史,可以看见,澳、加两国的独立之路,是一个和平的过程。
(历史上同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与澳大利亚)
在意大利人维拉萨诺命名了北美东海岸之后,法国海员卡蒂埃尔进入圣劳伦斯湾,将所见所闻带回了法国。法王亨利四世产生了拓殖北美的计划,随后于1604年,任命了第一位阿卡迪亚总督,管理圣十字岛。
不久,1608年,探险家尚普兰带领一批人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
(早期画家笔下的魁北克,利瓦伊角的岩石)
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殖民地人口增长缓慢,到十八世纪中期,只有六万人。至今,加拿大人中占近半数的人是天主教徒,这与早期法国的殖民脱不了关系。
1627年,主教黎塞留参与了新法兰西的建设,规定只允许罗马天主教徒居留。即使作为新教国家的英国二百年的统治,也未能改变加拿大境内天主教徒比基督教徒多的事实。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征服了新法兰西。第一次工业革命令英国国力日益强大。英国海军的崛起让法国一名将领感叹道:
“尼普顿的三叉戟已然成了掌控世界的权杖。”
(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力陡增)
《1763年皇家宣言》的颁布,让英国将新法兰西划分为三个省和两个地区,改名为英属北美领土。宣布殖民地实施英国议会制度,英国法律取代法国法律。但为了安抚占多数的法裔人士,英国保留了法国的语言和社会文化,这一开明的举措,确认了英法两大民族的并存,为今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奠定了基础。
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使“无主之地”原住民人口锐减。加拿大十六世纪共有五千万印第安人,十八世纪只剩四百万人。不止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境况同样如此。
(白人的船靠近土著)
1770年,库克船长的奋进号驶入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大陆间的海峡,登上了他称之为占领岛的小岛,升起了英国国旗。并将澳大利亚东海岸取名为新南威尔士。第一舰队指挥官阿瑟.菲利普任第一位殖民政府总督。
(库克的澳大利亚日志)
澳大利亚因与英伦三岛相距遥远,起初议会法案并未作移民打算,只当犯人流放地。十八世纪末,来自英国的自由民才移居澳大利亚。
(早期画家笔下的澳洲自然风光)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各省、各地区之间是分散的,因此,无论是殖民地的一些人士,还是英国议院,都决定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联邦。
关于设立联邦制的提议,一个加拿大作家写道: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环视四周,看看弗吉尼亚的河谷、佐治亚的大山,会找到像黑莓一样多的理由。”
英国在1791年将魁北克分成了上、下加拿大。
1837年,上、下加拿大爆发了两起因政治改革受挫引发的起义。双方的共同目标是成立一个有力的、负责任的政府。最后,上、下加拿大合并成了一个加拿大省。可是三十年间,加拿大省政局一直不安稳。
1861年至1864年,分化加剧,连续两次选举中,换了四届政府。人们发现,动荡的起因,不只在于各党派之间的权力纷争,缺少一个联邦政府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第一位加拿大总理,麦克唐纳)
于是商讨成立的英属北美联邦第一次会议在夏洛特敦举行,三十三位代表出席。其中,麦克唐纳是重要的文件起草人。
经过十六天的讨论,十月底交出了一份正式方案——《魁北克决议》。
对于《魁北克决议》,英国给予了支持和肯定。当爱德华.卡德维尔看到方案得到认同后,便将联邦制度作为英廷的决策通告各地。
(情境图)
1866年末,在伦敦举办的会议上,三个省代表与殖民部官员制订了的最终条款。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在共同意愿的驱使下,成立加拿大自治领。
次年,英国议会批准签订了《英属北美法案》,经英女王署名,成为加拿大自治领宪法。一直延续了百年。
澳大利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了成立联邦的想法。1857年,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省组织了一次特别委员会,讨论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但只获得了少数的支持。
(夏洛特敦会议的参与人员,加拿大的“联邦之父”)
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面对德法在新几内亚蠢蠢欲动的威胁,各殖民地召开内部会议。外界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一致行动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
维多利亚州总督瑟维斯说:“我们需要一个联邦,现在就需要。”
之后的事情发展是,昆士兰派兵入驻新几内亚,并请英国议会下达指令殖民新几内亚,随后,先后有德国、荷兰介入这是非之地。
到了1891年,成立联邦运动的时机已然成熟。三月,第一届联邦大会在悉尼召开,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
所有的殖民地政府采用上下两院的形式,构成联邦议会,从属于英王。
少数政客希望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共和国,但遭了压倒性的否决。
1900年,维多利亚女王宣布:“六个殖民区人民联合起来,结成澳大利亚联邦。”
总督霍普顿勋爵在世纪公园,代表维多利亚女王宣誓成立澳大利亚联邦。
(维多利亚女王)
虽然联邦的建立巩固了澳、加内部的自治权,但英帝国的权力仍是构成澳、加自治领强有力的一部分。
直至英帝国日斜西山,首相帕默斯顿留下的遗言:“加拿大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成为永久逝去的往事。
(魁北克议会大厦)
二十世纪,英国作为协约国、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方,加入了一战、二战。宗主国卷入战争,作为殖民领地、受保护国自然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
一战战后,1931年,英国与澳、加签署了《威斯敏斯特法案》,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经济发达的自治领,进一步获得了独立。二战前后,大英帝国疲态尽显。在商议是否参战方面,澳、加自治领,实质上已与独立国家相差无几。参战成为了考验自主权的方式。
一战中,英国代表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战。而在二战中,英国只代表了澳大利亚宣战。
比澳洲早半个世纪成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的发言言简意赅,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是代表一个完完全全的国家,自愿对德宣战的。而不是以英国殖民地的身份。我们与英国是平等的。”
(图为麦肯可.金)
往日的自治领与帝国平起平坐。
战场上,起初加拿大的现役军人仅有不到五千人,1939年底拓充达五万人,后随应召入伍人数逐步增至上百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加拿大的空军,大约有二十五万人参与了多起大规模空战。
但正如麦肯齐.金所申明的,加拿大是以一个国家的名义投入抗击轴心国阵营的,而不是在隶属国与母邦的牵制作用下,被迫加入二战的。加拿大同英国不再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了。
英王是国家的元首,总督仍是英王的象征,可权力日渐式微,有名无实。
(战争中的加军,拍摄地点不明)
为防止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的蔓延。澳大利亚出动了近百万计的军力,派遣至东南亚、北非一带作战,或直接步入欧洲战场。当太平洋战争打响时,澳大利亚史无前例的,将驻扎于英属缅甸的军力,调回保卫本土。
实际上,1926年帝国会议的《贝尔福宣言》表明,英国已承认自治领的行政外交权,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预加、澳、新等国的内政事务。这在一战之前是不可实现的。
虽然,早在1909年,加拿大已设立外交部,但与他国的建交,需通过总督及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和使节维系。直到1923年,加拿大才独立签订了一份外交条约,并于四年后向华盛顿派驻了第一位外交官。澳大利亚相比加拿大显得有些迟缓,四十年代方出任第一位驻外大使。
战后,随着移民潮的涌入,和大量婴儿诞生,澳大利亚人口达一千多万。1948年,工党首次使用了澳大利亚公民,这一开创性的概念。七十年代,澳大利亚人结束了保留英国国籍。从此,英国不再将澳大利亚人纳入到人口统计中。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的确认,是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澳大利亚护照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图为约翰.迪芬贝克)
在加拿大,五十年代有一个叫约翰.迪芬贝克的政治家,在执政选举前,提出“一个加拿大”纲领,许诺在国家建设中:
“保证我国人民人人有份,享受我们建立的繁荣以及繁荣带来的一切,帮助这片土地上,各个地区积极加入国家的发展行列,使国家所有企业尽可能有效率地生产。”
迪芬贝克因为这个愿景赢得了绝大多数选票。由此可见,加拿大人民的国民认同感,已融入到了“加拿大国家”中了。
澳、加两国在英国管辖下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加拿大不再沿用《英属北美法案》,伊丽莎白二世签署了,使加拿大议会拥有全面立法权、修宪权的《加拿大宪法法案》。
后与澳大利亚签署了《与澳大利亚关系法》,将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转交澳大利亚政府。至此,澳、加两国完成了一条与美国独立截然不同的和平独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