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业有害生物对某些农药产生的抗药性问题
长期地、大量地、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破坏食物链,有益生物被杀伤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伤了有益生物,即使没有被农药杀死的天敌,也将因害虫虫口密度暂时降低得不到食物而饿死,或者被迫迁移到其他田块觅食,或者因食物短缺繁殖下降,降低了它们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而害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很快就迅速爆发起来。
如我国稻飞虱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每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爆发1次,大发生频率为10%~20%,70年大发生频率上升到50%,1980年至1995年的15年中,有11年重发生,即平均每3年就有2年猖獗发生,大发生频率达70%以上。即由于有益生物被杀伤,引起了虫害再次猖獗,使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二、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
使用化学农药后,有害生物将产生并获得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并将这种抗性遗传给它的后代。若重复使用药剂处理,这些具有遗传抗性的害虫个体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遗传抗性的害虫种群,从而使药剂防治的效果降低以至无效。
目前全世界已有504种害虫与螨类对农药产生了抗性,我国至少已有30种农业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有的害虫如棉铃虫在我国1980~1990年10年内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甚至增加了108倍。它的防治次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平均3.5次增加到目前7.8次。
由于害虫抗药性的产生,防治时化学农药浓度猛增,导致防治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重。Archibald研究表明,由于实夜蛾属害虫对有机磷农药产生了抗性,从而在1981年比1979年增加了74%的农药使用量,使害虫防治的效益比下降了16%。Carasco-Tauber对美国加州棉田害虫防治费用的分析表明,由于棉田害虫的抗药性,每万平方米棉田每年增加成本45~120美元,由此整个加州损失3.4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棉花产值的10%。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害虫防治中的一大难题。
三、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但据美国康奈尔大学介绍,全世界每年使用的4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
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