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个战争纷争之地,埋藏了许许多多的王朝故事,也留下了许多属于那个朝代的历史记忆。洛阳有一座迄今历史上用的最久的城门,这段辉煌光荣的历史应追溯到隋唐时期。
我们都叫这座城门为“定鼎门”,一座沿用了530年的城门,如今位于龙门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有一座博物馆,这就叫做定鼎门博物馆,这就是一千多年前隋唐洛阳城的南大门,它经过再次复原巍然耸立在原来的位置。
定鼎门与皇城南门端门、宫城南门应天门及宫城内的明堂、天堂连成一线,构成隋唐洛阳城的南北中轴线。
定鼎门在隋朝初建时名为建国门,唐代改名为定鼎门。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迁都洛阳。之后的唐、后梁、后周等朝代,定鼎门一直是洛阳城外郭城的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被废弃。从隋朝至北宋,这座城门沿用了530年,成为我国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城门建筑。
洛阳市文史学专家介绍,隋唐时的定鼎门构造与现在建在定鼎门遗址上的定鼎门复原建筑——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相差无几。一座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终于“再现”地面。
隋唐时,作为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门楼上驻有军队。中门道为官道,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不允许百姓通过。百姓只能从右侧门道入城,从左侧门道出城。
如今它的壮观和辉煌,已成为洛阳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于今年2月正式动工兴建,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中正式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工程,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该工程特点是在保护地下遗址的前提下,采用钢架结构,在遗址上面复原建设一个定鼎门的新城门楼。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观为仿唐城门,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其中城台、城墙、阙台内部为遗址保护和展示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等将在这里得到原址保护展示;城楼、阙楼内部空间为陈列展览区,主要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隋唐洛阳城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专家讲说,隋唐洛阳城虽然毁于一旦,但定鼎门的建筑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