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质”说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些有关文学、诗歌的论述代表了儒家的文艺观,其核心是“诗教”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下是我个人的解读:
简单的说 就是内在外在要相调和 一个内在很完善的人如果没有外在表现的配合 很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没文化的乡下人""淳朴的乡下人" 反过来的情况就是"衣冠禽兽""纸老虎"之类的 当然我举的例子是极端情况 常常遇见的则是两者差异不大的情况 "文"与"质"的关系就像"情"与"礼"的关系一样 感情是礼仪的根源 礼仪是适当表达情感的方式; "质"是"文"的根源 "文"是适当表达"质"的方式孔子最希望的是文质彬彬 其次是质胜文 再次是文胜质 最不好的就是两者皆无 就像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以看《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