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治疗有特效的吗?
#健康中国2030#
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当疼痛发作时,患者会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类似于大脚趾被火烧一样。最常发病的关节是大脚趾(医学术语:第一跖骨),但发病的关节不限于此,还常见于手部的关节、膝盖、肘部等。发病的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水肿后组织变软,活动受限,最后影响日常生活。这些症状会反复出现,所以一旦关节出现强烈、突然的疼痛后,就要及时看医生,做好症状管理和预防。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拖延的后果是疼痛感将越来越强,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这时候发烧了,就说明已经出现了炎症。不仅如此,关节本身也会受到损害,骨质会被腐蚀,导致关节变形,整个发病过程肾脏也会受损,严重的会发生肾结石甚至是肾衰竭,危及生命。
痛风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有效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预防痛风石的沉积,保护肾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纠正高尿酸血症,阻止新的尿酸晶体沉积,促使已沉积的晶体溶解,逆转和治愈痛风。治疗其他伴发的相关疾病。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的根本原因。痛风是长期哝吟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晶体(MSU)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痛风以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出现关节破坏,甚至引起尿酸性肾病。可并发肾脏病变、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因此,本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中医学所谈论的“痛风”和西医学的“痛风”虽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而言,在症状及证候学诊断上又有相同或是相通之处。从治疗来看,西医药治疗痛风已取得显著的疗效,但是长期服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不良反应也较为突出;而中医药在治疗痛风及相关不良反应方面,相对于西医药而言就具有一定优势及特色。
中医药传承五千余年,历代诸多医家对本病的认识颇丰,尤其是从汉代到明清医家对其论述尤为突出,对痛风的认识及相关治疗特点丰富多彩,拓宽了我们对痛风疾患的进一步深入认识,从而为痛风研究扩展了诊疗思路。
历代诸多医家认为,痛风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功能失调,致湿浊内生,久而凝聚为痰,又感风寒湿热等邪气而加重并促使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骨骼,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关节肌肉等红肿热痛。由此可以看出,痛风的病位主要在四肢关节,与肝、脾、肾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我们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为主攻方向。
我常用的是中药煮散剂:闻喜通风散,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标本兼治,不仅可以解决局部疼痛及其身体不适综合征,还可以快速改善局部微循环以达到消肿、降尿酸的目的。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疗效持久稳定。EMS速递三五天内即可送达国内大江南北。
剂型:所谓煮散剂是指将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属于汤剂的范畴,也是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而且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文献研究,中药煮散剂源于先秦、定名于唐、鼎盛于宋、衰落于明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煮散剂在宋代大为盛行,乃至一度取代传统汤剂的运用,从而造成临床方药用量的大幅下降。
其实,如今的人,都不会煎煮中药了。泡茶的话,都会的。我也是与时俱进,逐渐采用古法:煮散剂。这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的流行用法,用药量小,但起效迅速。像泡茶一样用中药,结果,药物起效满意,药物用量也小,很安全,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人们都很欢迎的。
用法:每天早晨取一袋,放入有盖的口杯(大约五百毫升容量)中,开水浸泡几分钟,像冲茶一样(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开水煎煮五分钟),饮取上清汤,可续水频服,味尽弃渣;一般三两天就能见到明显效果,疗效持久稳定。
祝您好运!
这和饮食习惯有关,这不到30岁的人,一定有这几种习惯,如喝酒,吃海鲜,而且还不爱喝水!
越是年轻人,有的往往什么都不在乎,就容易落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