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城池主要是为了防御,可以防御敌人,也可以防御土匪。古代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防御作用非常明显。就像长城,用来千年,直到抗战还发挥过一定的防御作用。所以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城池。
1.城市
在宋朝之前,中国城市是严格的坊市制结构,及居住区为坊,商业区为市,唐长安城就是东西两市,每市占九坊的面积。商业区和居住区分离,居住区内不允许商业活动,市每天定时开放,旨在县级以上城市设置,县级以下的村镇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宋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坊市制被打破,出现了街市,就是现在这样的,并且政府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地点限制,出现夜市,鬼市,草市,晓市,鱼市等。城市主要还是人们进行商业发展的地方。
2.城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无数灿烂辉煌的文明,可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与今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显而易见的就是交通运输的不发达,导致了战争必须依靠一座座修筑好的雄城大邑来保障后勤,所以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攻城。所以城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古代战争之中的攻城
古代战争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攻城战。因为大规模的城市一定有着充足的钱粮,不论是攻守双方都需要这些钱粮战争保障。而且,有着护城河环绕的城池往往能够凭借地势的险要来据河守城,这样的地理优势让守城将领的压力可以大大的缓解。有了大城市的人口优势完全可以随时征发士兵,不用担心兵尽粮竭的发生。消耗的士兵可以得到快速的补充。而且有了城市在身后作为依靠,前线交战的士兵也能够放心的作战。一旦战争失败,可以躲进坚固的城池之中,不会有腹背受敌的隐忧,将士们作起战来也会发挥出良好的水平。
所以说,城池出现的早是有道理的,不仅可以抵御外敌,还是一种规模大小的体现。
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城池,但是城市”却在100年前才出现,是因为有其他的历史原因
规模、人口和功能的大小,决定着城池和城市的区别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城市面貌,不同的城市功能,还有不同的城乡关系。先秦两汉有“城池”而无“街市”(只有“坊市”),不存在城乡对立”;晚唐以后才取消“坊市”而有了“街市”;宋代才出现“城乡分离”;明代正式形成了“市民阶层”,形成了“城乡对立”格局。这里说说上古的城池是什么样儿。
在燕山北麓施的塞外群峰中,有一片著名的“红山文化区”,那是我国原始文明的一个“亮点”。那儿有个叫牛河梁的地方六千年前建了一座女神庙。庙里供奉着一尊彩塑的女神像,女神黑眼珠,鹅蛋脸,安详而善良。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先民审美能力的美妙结合。她跟维纳斯可不一样,她有一双灼灼有神的黑眼睛,透着东方女性的美。六千年前就有这样的建筑艺术,这样的雕塑艺术,实在令人惊叹。女神庙坐北朝南,前有广场四周有围墙,方方正正的,这个布局正是后世中国城池建筑的典型布局。
距今四五千年之间,便是中国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时期了。那时,我国大地上已经耸起了一座座城池。《尚书·尧典》说大舜即位前曾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说明四千年前就有城池建筑与城市管理,是这样吗?今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南等地,都发现了保存得很好的原始城池的遗址。这类城池一般呈方形结构,墙体用夯土筑成,外陡内斜,便于防守,筑墙的土就取自墙体外围,正好形成环墙护城河(古人称之为“池”),护城河上还架设了吊桥。城内有贯城通道,城门口有门卫房,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防御设施。
城内的民居与公用建筑,有秩序地分片安排着,形成坊巷式布局。今河南淮阳的平粮台,就有这样的一座古城遗址。湖南澧县城子崖遗址,也是一座远古城池的遗存,那城里还筑有一座大型祭坛,专用于祭祀风神、雨神/天神、地神,还祭祀与稻作农业相关的大神。那时,东方地平线上城垣高耸,映射着文明的曙光初照。建筑城池这种大规模复杂劳动的成功实施,意味着我国原始群体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强,表明当时的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上古的城、邑与京、都,是居民聚居、保障集体安全的防御体系。城池里面住着部族头领,也住着大量的部族成员。城体大小不同,却都有城墙、城壕等一套强大的防御设施,是部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时,无明确的城乡之别,只有居民区规模大小、功能高低之差。最高大的城池称为“京”,京是天子所居之城,从里到外是宫、宫殿、宫城、王城、京城、京郊、京畿(京辅),层层套设,为的是安全防卫;其次为“都”,指诸侯国的都城。城里住着本国君王,城内“四民分居”,士农工商各处于城中指定的“坊里”之内;第三为“邑”,邑是缩微了的“城”,建在卿大夫、贵族的领地内。“京”、“都”和“邑”均按“前朝后市”、“四民分居”、“坊里封闭”的原则设计。城廓坊里的墙垣层层套设,实行静态管理。这时的京城或都城中都有“贯城通道”,道两旁居民住在“坊闾”之中,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向大街“出污秽”,因而这时的“街道”上是没有“街市”的。城邑外围,有小乡聚或村寨,寨有寨墙、寨栅。
“邑”是“都”的卫星、简化:“寨”是“城”的缩微、附庸。这时没有“城乡对立”之说。城池中的士农工商居民分片居住,有坊闾之墙将其分隔包围着,人户按“什”、“伍”编组,“三年易其居”。闾里各有安全保卫人员与设施。“士”的居住区安排在城之中心,与政府单位所在之“坊”相邻近。农人平时住在城邑中的四边坊里中,除务农外,需出劳动力参与守城和公益劳动,农忙时农夫们必须住到郊野的“庐”中去,以便耕作收获;手工业工人集中居住于特定的“坊”、“闾”之中,组织起来为国家工场劳作,制造各种消费品与生产工具、兵器、礼器之类;商贸之家也集中住在指定的“坊”、“里”之内,定时、定点、定位、定货进行交易,叫做“坊市”,坊市必需“日中经营”,商贩不得走街串巷。
魏晋南北朝时,广大国土上出现大地主的“庄园”(北朝时称为“坞堡”),庄园是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庄园内有各种手工作坊,生产酒、酱、油、布匹、农具、家具之类。由庄园主与其依附人口一起,构成以庄园为单位的“小社会”,自行组织生产与生活,又能武装自卫。所以,庄园成为门阀统治的社会基础,又往往向基层行政权威挑战。庄园的出现,使以“庄园、农业、农民”为背景的地主生活从周秦贵族的“城市生活”中剥离出来,形成田园诗般的生活境界,它更贴合中国士大夫的审美生活理想与生活情趣,大富豪石崇就是其代表。城中贵族则以大建私家花园、别墅来作补充。六朝山水诗、骈文,便是这种社会生活形态的记录。这种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延滞了古代城市生活形态的演进,因为有钱的贵族地主不热心于向城建投资,而是致力于营造山村庄园别墅去了。贵族府第作为城里的主要建筑,是国家投资兴建的,不当官就得退回,很难靠这种建筑来改变城市建设面貌与城市群体生活面貌。
那个时候的城池和现在的城市是差不多的,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