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你相信天意吗?
作者:商磊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785415/answer/581415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假如爱有天意》讲述的离散与重聚是命中注定的,而它成为韩式纯爱电影的经典也是命中注定的,正如它的名字所言,一切皆是天意。我们不会刻意夸赞《假如爱有天意》这样容易被贴上“虚假”、“设计”或“狗血”等标签的纯爱电影,但是如果单纯地谈论这部电影,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为什么韩国爱情电影中那些看似烂俗的手法或者元素,一旦搬到中国电影里后就完全不管用了。
《假如爱有天意》是韩国导演郭在容的代表作品,而他最被人熟悉作品就是风靡亚洲的《我的野蛮女友》。后者在亚洲通俗爱情电影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许多人第一次观看的韩国电影,甚至还被好莱坞翻拍,当然最后也被中国同行们所山寨。这些电影让人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从摄影风格、背景音乐、桥段设置和情节设计等每一个单独的方面来看,它们都不具有任何高超的技巧,脑残狗血爱情剧的花样甚至也未超越琼瑶阿姨的水平,但它们就这样默默地感动了许多人,并让观众沉浸在舒适的感觉中,保持继续将它看下去的欲望。
就《假如爱有天意》来说,它的现代剧情段落虽然差强人意,孙艺珍的表演也显得稚嫩,但是导演巧妙地把这些弱势项目分散开来,交叉进行的两条故事线索掩盖了单条叙事线索的空白,电影赋予母亲的爱情故事以宏大的时代背景,让爱情相遇和离别的宿命感,成为了一个时代身不由己的缩影,女演员的稚嫩表现也被淡化为角色的单纯气质。
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都是相符的,它们包含了个人生活、社会环境或历史事件等叙事背景,却很少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反观近年来的国产爱情电影,几乎都在全盘模仿韩国的凄美纯爱模式和台湾地区电影的小清新模式,然而除了更换几个主角名字和故事的发生地点,几乎没有什么本土化的改进措施,在剧情桥段等小细节设计上,更是秉承着“我们都是亚洲人”的偷懒观念,毫无保留地直接借用,这样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观众在观看这些电影时都曾有这样的体验:电影突然就让人产生了不愉快的感觉,并且非常遗憾电影院没有为观众提供快进功能。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选角的随意和无奈。《分手合约》让彭于晏和白百何演了一部韩式爱情片,但自然是要出问题的。在明星大于角色的市场条件下,角色气质一直很少被人们所重视。当那些韩式桥段发生在白百何身上时,“姑娘,你很有想法,跟我学做菜吧”的台词难免控制不住地蹦出脑海,导演苦苦营造的气氛就此瞬间消失。
《假如爱有天意》的三位主角,孙艺珍、曹承佑和赵禹成都是和角色气质相符的,我们也可以认为,因为韩国电影工业的完善程度,找出气质与角色相符的演员要比我们容易许多,对于韩剧或者韩国电影来说,能够出彩的角色演员简直一抓一大把。而我们为了凑出一台能看的戏,经常需要像打最终关底一样祭出全明星阵容,而这些资源条件往往只属于那几位大导演。并不是说我们的优秀演员可塑性不强,而是我们真正缺少优秀的演员。
外国电影的优势之一是异国文化产生的距离感,它们让我们容易忽略电影中那些表现不佳的细节。而在观看国产电影时,只要有任何微小的细节做得不尽人意,或者与我们熟悉的事物不相符,它们几乎都会成为不可饶恕的错误。《假如爱有天意》里当代大学校园的爱情戏也许并不比《致青春》强,甚至也就是普通韩剧的水准,但是他们懂得如何扬长避短,把重头戏几乎都交给了回忆情节,现代部分主要用来承接和暗示,由此建立两代人爱恋之间的关联。而当观众沉浸在那个美好时代的复古色调中后,也就没有人关心现代戏部分的糟糕表现了。
韩国爱情电影在形式上的标准化程度已经非常接近好莱坞了,而亚洲面孔下夹带着的些许异国情调,让中国观众可以轻松接受它们。近年来,《触不到的恋人》、《野蛮女友》和《老男孩》等电影都被好莱坞翻拍,韩国风格也被带到了《雪国列车》中,我们一向追求的文化反向输出被韩国朋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当这些电影成为了一种现象,成为了某种模式的先驱,影响力触及亚洲电影甚至世界电影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反思,而不是继续模仿或抄袭。
死亡、家庭、战争等元素生出的各种机缘巧合,是全世界纯爱电影杀手锏级的煽情元素,许多人因此而感动,许多人因此而厌恶。电影本是属于个人的体验,它能够反映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单纯地相信爱情和缘分,并不代表世界将永远美好;猜透了俗气的结局,也不代表对世界缺乏善意。
在《假如爱有天意》中,两个人的父母因为战争而分离,最终结局是错过,无论是死亡或是别的什么缘故,此生缘已尽,缘分等待着时间,时间会重演一切,它能够在下一代人的身上生根发芽,并最终生长缠绕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固然每个人的初恋也许都不会如此的荡气回肠,但电影往往能帮你找回私人的回忆,如果它包含的某一个细节触及了内心,“我早已猜透了结局”将顷刻失去意义。
我们猜到了结局,但我们仍然感动,为别人的故事,也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