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那些什么有趣的效应?比如蝴蝶效应。

2025-02-06 06:54: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6�1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6�1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
扇贝效应
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工作高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而形成间隔奖励。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然而,胡萝卜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甚至还能引起风波。兔王的胡萝卜让小兔子们热情激昂过,也让他们牢骚满腹埋怨过。在心理学上,胡萝卜就是强化物,是对兔子们做出某一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作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如图中的扇贝型线),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不!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他专心地等待强化。
读小学三年级的夏夏总是不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回答问题,这扰乱了老师的教学。老师告诉她,如果她能在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再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夏夏很高兴,果然进步不少,经过老师允许后再回答问题的次数迅速增加。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鼓励她说,你做得非常好,为了帮助你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给你奖励,这次不是每次都奖励了,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总能够经过允许后再回答问题,我就奖励你更喜欢的奖品,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违反了我们的约定,我就不给你奖励。这位老师给予夏夏奖励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夏夏养成了好习惯,即使没有奖励,她也能在经过老师允许后回答问题了。
[编辑本段]鲶鱼效应由来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