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乡戏
“看电影去喽,看电影去喽。”乡村里的小喇叭又在喊了,我听了,立马缠着爸妈去看电影。他们终究抵挡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地出发了。
大老远我就听见了慷慨激昂的台词声音,走近一看,乡村委前的空地上人山人海。银幕前已经坐满了人,他们有的坐在地上,有的靠在大树上,还有的小孩子骑在爸爸的背上……我们也挤了进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遇到精彩的部分,大家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一幅其乐融融的场面。
至今为止,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一部抗美援朝的影片。它主要讲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军之间的斗争。敌人轰炸了我国的317铁路,我们人民解放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结果打退了敌军,夺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血腥的杀戮中,不知丧生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不知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英勇的军人,医护人员,挥舞着生命的旗帜,谱写着永恒的歌曲。他们同样有儿有女,有父有母,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和平,谱写了宁和,他们就像那飞翔天空的和平鸽,用生命为世界开路,用气概为祖国歌颂。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用优异的成绩感恩于祖国。
看乡戏的收获真大啊!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电视机和电脑,想看什么影片也只需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行了。乡戏也似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那全村人喜气洋洋看影片的场面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听妈妈说,以前人们总是走街串巷,彼此间很熟悉,如今可能一幢楼人的人都不认识。因此看乡戏也让人与人之间多了道沟通、理解的桥梁!
哦,我爱看乡戏!
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怎么样,现在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在戏曲中,我们能够学会许多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听一些戏曲,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