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引用乡土资源

2024-11-23 16:34: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乡土材料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乡土材料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且与某一地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政治教学中引用乡土材料,既可充实教材内容,也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意把乡土材料引入课堂,并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引用乡土材料必须坚持时事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和生活化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下面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为例,谈谈体会。

1、时事性原则

政治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乡土材料的引用,应把当地重要的时政如地方党政的重大决策、当地出现的重大事件与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在时间上,要注重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扩大学生知识面,给政治课堂注入新鲜的内容。

在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框题时,结合教材中的探究问题,笔者引用有关资料,向学生介绍汕头市是如何根据地区实际制定发展战略的。2006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粤东召开会议,对粤东作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并对汕头的发展作出了定位要求。由此,汕头市委、市政府根据粤东会议的精神,并结合汕头的实际来制定汕头未来的发展战略,即汕头要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补充这一材料,使学生了解自已家乡的发展方向,也更好地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讲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题时,为了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笔者引用了“南海Ⅱ号”的有关材料。2007年5月25日,我国在南澳海域发现命名为“南海Ⅱ号”的沉船。课堂上,笔者首先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从“南海Ⅱ号”打捞起来的一部分文物图片,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介绍了有关专家对已出水的文物的鉴定意见和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专家对已出水的138件瓷器作出鉴定结论:它们都属于宋、元、明时代的瓷器,其中有10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专家指出,这次发现的水下文物,充分证明了南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海口之一。这对于深入研究汕头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海上交通运输、经济商业贸易活动,均具有很高的价值,这就是对“南海Ⅱ号”沉船的价值判断;沉船发现后,南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沉船抢救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公安官兵保护沉船;汕头市政府也做出指示,要切实保护好沉船,保护好国家文物。有关部门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在对沉船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这就是价值选择。选取这样的材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思想性原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因此,引用乡土材料,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一观点,课堂上,笔者引用了 关先生的事迹。“关先生”是汕头人,他热心于公益事业,从2001年开始捐款助贫,但当时他事业刚刚起步,一次拿不出太多的捐款金额。直至后来,他才有能力像援建希望小学那样一次捐出20万元、25万元。“关先生”是广东希望工程的热心捐赠人。从2002年起,在团省委、省青基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认捐资助特困学童的“希望工程羊城会亲活动”中,他以不留名的方式,几乎每一次都参与捐款,累计金额达数十万元。他的事迹,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人们普遍认为,“关先生”的精神,是一种不求回报、不求名利的精神。他体现了汕头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彰显了汕头人团结互助的真情。

在向学生介绍了“关先生”的动人事迹后,笔者引述了“关先生”的几段话:“我觉得,我的财富是从社会得来的,回馈社会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觉得并不必要留下自己的名字”。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发表对“关先生”行为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表议论,气氛热烈。如甲同学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关先生’不计名利的行为令人钦佩。”乙同学说:“‘关先生’的行为使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丙同学说:“‘关先生’的行为,说明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向他学习。”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的观点,而且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

3、生活化原则

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在乡土材料的引用上,教师要注意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2006年12月26日20时34分(北京时间),台湾附近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从汕头到福建都有震感。那晚,笔者刚好在学校值班,与在教室夜修的学生一样,亲身感受到了这种震感。如有的学生感到课桌的摇晃;有的学生发现吊扇的摆动。第二天,笔者上课的内容刚好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框题。于是,新课的引入自然而然地从昨晚的地震开始:“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的发生是同地壳的运动分不开的,它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的运动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其内在的规律。”课堂上,以地震为载体,师生共同探讨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特点等知识,其间,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发生了地震怎么办?”等相关知识。这节课,把学生的亲身体会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乡土材料的引用,在坚持上述三个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原则,即针对性原则,也就是说,要选取那些能说明教材观点,补充教材内容,又比较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同时,引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如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上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才能使选取的材料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