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港口的历史、现状、憧憬====

2024-11-29 11:15: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上海港口发展三部曲

我从小生长在黄浦江岸边,是喝着母亲河的水长大的。从记事起,我就特别依恋黄浦江边的生活,我的成长伴随着上海港口的历史性变迁,我亲眼见证了上海港口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我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作为一个上海港口发展的同行者,我很乐意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上海港口发展三部曲。

一、第一部——黄色的老照片

18年前,我刚上小学,我家是典型的浦西人家,几个人住在一间拥挤的小屋里。后来父母单位分房,我们全家都搬到了浦东,临江而居,就是现在的陆家嘴。居住条件是改善了,但交通状况却糟透了。当时的上海浦西人家都不愿搬到浦东来,并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民谣,就是因为浦东尚未开发,交通很不方便。当时唯一的渡江工具就是摆渡,由于轮渡少,晚上结束时间早,遇到大雾天还要停开,非常影响人们正常的上班和休闲,甚至还发生过好几起大雾天轮渡过分拥挤好多人掉入江中淹死的惨剧。

每次乘轮渡我都喜欢坐在船头上,因为我依恋海风拂面舒畅的感觉,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身,船左右摇晃使我感觉像坐在摇椅上,我仰望天上翱翔的海鸥,听他们欢快地歌唱。“啪”我坐在船头上看远处的情景被相机定格下来。这张黄色老照片的背景就是上海港口的旧风貌。岸边是大片老式平房,有好多向江中排放污物的工厂,工厂四周生长着茂密的野花野草。人们从大马路走到岸边至少要20分钟,没有公交车,岸边最多的只是些小摊小贩。在轮渡靠岸的江中有许许多多垃圾,除了生活垃圾还有造纸厂排放出的不经处理的白色泡沫污物,飘浮在江面上发出阵阵恶臭。人们虽然掩鼻而过,但仍不忘往这个天然垃圾桶中加点什么。

二、第二部——绿色的窗口

18年后,也就是今天,上海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长大成一个成熟的人,开启了事业的新篇章。在这18年中,我亲眼目睹了这种革命性的变迁,亲身感受到发展给城市带来的无限利益。上海的工业、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引入外资使延安路隧道这条连接东西的黄金主干道于八十年代末期首先贯通,随后不久南浦大桥横跨东西两岸也顺利启动。自此以后,更多地下隧道和跨江大桥投入分流交通车辆,地铁的开通运行更为上海交通的顺畅如虎添翼。从此以后不再有东西两岸相隔之说。

黄浦江岸上的工厂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的矮民房也拆迁了,取而代之的是璀璨的东方明珠,雄伟壮观的国际会议中心,巍峨的金茂大厦,林林总总的商务楼和兴旺发达的购物中心。野生花草也不再有容身之地,创意独特的新型绿化带让上海这座城市更漂亮。黄浦江东西两岸一面是二十世纪的万国建筑群,另一面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建筑群,两岸对望,交相辉映,新旧璧合,风格迥异。黄浦江面上垃圾变少了,游览船只变多了,旅客也不再把黄浦江当作天然垃圾桶,因为水变清,人们的心也更热了。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已成为一扇通往世界的绿色窗口,窗外新鲜的空气和鸟语花香不正预示着上海港口的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吗?

三、第三部——多彩的世界

我坐在黄浦江游览船上,望着东岸繁华的景色,不由地畅想起上海又一个18年后港口的风貌。世博会的召开取得了巨大成功,无数国内外游客蜂拥上海参观游览,合作共事,交流经验。世博会带动了上海中心港区的改造,带动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世博会场馆在环境、基础设施、土地和永久建筑方面得到后续利用,尤其是在环境的后续利用方面,上海黄浦江两岸“水绿交融”,几十公顷的大面积绿地给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休闲场地,提升上海整个城市的环境水平。

洋山深水港区已建成30多个大型集装箱泊位,形成10多公里深水岸线,年吞吐量在2000万TEU以上。东海大桥仿佛是一条蜿蜒在东海上的巨龙,承载着洋山与内陆交通运输的重任,更肩负世界与上海连接的纽带作用。

东海大桥的登陆点海港新城已成为一个集各种方式疏运、仓储、临港加工业、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居住、旅游娱乐等为一体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港口经济贸易区或国际物流中心,是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具有东北亚枢纽港地位的海港城市。依托洋山集装箱枢纽港而崛起的海港新城是一座迈向世界的桥梁,像一颗耀眼璀璨的东方明珠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就是上海港口发展的三部曲,我怀念黄色的老照片,热爱上海港这扇绿色的窗口,更对上海港口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这将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就像是我雨后见彩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