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小故事,要短

2024-12-01 00:08: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庆典倒计时

  1949年10月1日凌晨6点钟,天刚蒙蒙亮,东方已露出了曙光,彻夜未眠的毛泽东缓步走出办公室,一边散步一边抽着烟。看上去,他着实显得有点疲倦。

  新中国成立已经进入倒计时,工作千头万绪,毛泽东无暇顾及休息。就在开国大典前一天晚上,毛泽东本想早点休息,以饱满的精力参加第二天的开国典礼,但因处理一些重要事务,他一直没有离开办公室,直到次日凌晨6点。

  在毛泽东夜间伏案工作时,警卫人员曾几次轻手轻脚地走进办公室,再三提醒他早点休息。毛泽东只是口头答应休息,并没有离开办公桌半步。这事让周恩来知道了,他还亲自打电话给警卫人员,叮嘱他们说,主席下午2点还要开会,3点钟还要上天安门,一定要催促主席早点休息。警卫人员放下电话,又到毛泽东办公室,把周恩来的话重复了一遍。这时,毛泽东才停止手头上的工作,站起身来,走出办公室。

  虽然毛泽东略显疲劳,但他疲倦的脸上掩盖不了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中国人民为此等待了多少年!

  毛泽东在院子里走动了10分钟左右,便回房休息。平时,他一般是下午3点钟起床,今天情况比较特殊,他特意叮嘱警卫:“下午1点钟叫我起床。”

  当时针指向1点时,警卫排长阎长林便走进了毛泽东的卧室,站在床头轻轻地喊道:“主席,到1点了。”

  毛泽东听到叫声,立刻坐起来,揉揉眼睛说:“这么快呀!”这时,警卫员端来一杯热腾腾的茶水,毛泽东左手端茶喝了一小口,右手习惯地抓起床头的报纸浏览起来。

  平时,毛泽东起床后,都不会立刻下床,至少要在床上待一个小时左右,喝茶读书。今天是例外,要参加开国大典。所以,起床一会儿,他就下了床,并很快刷牙、洗脸、吃饭。一切完毕,毛泽东穿上准备参加盛典的“礼服”。

  这套礼服,是由王府井一家服装店做的,师傅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专门剪裁服装。礼服的款式设计是中山制服,料子是绿色美国将校呢。

  一切准备就绪,毛泽东步行走进中南海勤政殿,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委员们宣布就职。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离开勤政殿,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典礼。

  在离开勤政殿之前,生活秘书叶子龙对毛泽东说:

  “主席,稍休息一会儿,按时正点到天安门就行了。”

  毛泽东微微一笑,风趣地说:“好嘛,疲劳战反正是一个接一个。我们打了几年的疲劳战,打出来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又是建国的第一天,又是一个疲劳战。到天安门上还要连续站几个小时。看来,咱们的命运就是打疲劳战吧。”

  在一旁的周恩来总理说:“这就是高效率的疲劳战,三年解放战争,消灭了敌军好几百万,建立了盼望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效率还不高呀?”

  大家有说有笑,很快汽车就驶出了中南海,直奔天安门城楼。

  国旗升起的背后

  为迎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开国大典前夕,国庆筹备小组加紧整修天安门,尤其是修建国旗杆。建筑工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关,全身心投入国旗杆的修建工作。

  是年8月9日至14日,在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迎开国庆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人民政府责成建设局拿出修整天安门工程计划,建设局局长赵鹏飞任总指挥,整修工程具体任务之一是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北端,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旗杆。

  赵鹏飞同志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经过周密计划思考,他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具体分工。将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板等建筑设计交由建筑局建筑师钟汉雄负责;旗杆的结构设计由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林治远完成。

  按照要求,旗杆的高度与天安门城楼应该同等高。经实地测量,林治远得出的数据为35米高。按理说,35米并不是很高,制作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但在当时,刚刚解放的北京,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要找出适合用于做旗杆的材料绝非易事。

  于是,林治远到处奔波打听,最后得知市自来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因而,他立刻奔赴自来水公司,选用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但是,焊完之后,长度为22.5米,达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情急之下,他只好将焊接后测量的结果报告给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听了汇报,当场进行研究,还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确定国旗旗杆的高度为22.5米。最后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建设局车辆厂金工车间用4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对旗杆制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大家分头开始制作。开工后,国庆筹备小组领导同志来现场检查工作时提出:升旗要自动的,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义!这个意见立即付诸实施。

  自动升旗方案还是由林治远来具体落实,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林治远接到任务后,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他们首先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国旗自动升降,升降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

  根据这个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来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断电。

  为防止升旗出现差错,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检查了升旗的各个部位。他们在旗杆下和天安门城楼上反反复复不知试验了多少次。当认定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正常,没有问题时,才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

  至此,新中国第一根国旗杆高高地竖立于天安门广场上。1949年9月30日晚间,为确保第二天升旗仪式万无一失,工作人员做了最后一次试验。但万万没有想到,一直运行正常的升降开关,在这关键时刻出了故障。开始时,他们以一块红布代旗,安装好后,按动升降开关按钮,这块红布徐徐地向上升起,但红布升到旗杆顶部后,马达却没有停止运行,把这块大红布绞到旗杆顶的滑轮里,马达不能转动,旗子也退不下来。此时,安装旗杆的脚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无法修理。

  有关负责人闻讯后马上赶到现场。看完现场,弄清故障原因后,就迅速与消防队联系,请消防队火速增援。消防队运来了云梯,升起后仍差几米够不到旗杆顶,大家更加焦急了。见此情景,建设局副局长赵鹏飞又找来能熟练搭棚彩的兄弟两人。兄弟俩来到旗杆下,毫不犹豫地穿上铁鞋,冒着生命危险从云梯顶爬到旗杆顶,把那块大红布取了下来。此时,总指挥聂荣臻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也到了现场,对故障进行了分析,并责成有关人员检查时一定要细致,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

  故障排除后,工作人员从头到尾,对每一部位、每一个环节又进行了详细检查、修理。经过反复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才确认国旗升降设施没有问题。但为了防止意外,工程指挥部还特意安排专人守候在旗杆下面,准备万一毛泽东按动电钮时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便立即切断电源。

  下午2点55分,毛泽东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登上天安门城楼。3点正,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

  这句话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站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赶紧小声提醒道:“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又大声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个“国”字。

  毛泽东听到“请毛主席升国旗”后,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钮前,用力地按动了电钮。

  那面巨大的国旗缓缓地被蓝天搂在怀里,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铁杆上。

  28响礼炮的由来

  升旗结束后,礼炮惊天动地鸣响。54门礼炮同时发出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国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的二十八年历程。

  关于“54尊大炮”、“28响礼炮”,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海军。在海上两船相遇时,鸣放空炮,意味着解除武装,表示没有敌意和对对方的尊敬。当时的军舰最多只有7门炮,故鸣放7响;而港口炮台上的火炮较多,通常以3倍于对方的炮声表示答谢。久而久之,鸣炮就成为互相致敬的国际惯例,成为在各种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中应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炮21响,总理级鸣放19响。因此,21响礼炮是世界上的最高礼仪。当时,不知毛泽东是否知道这一国际惯例。他说,这一次礼炮要放28响。

  政协一届会议还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有些代表对28响提出质疑,因为它与国际惯例不符。

  会后,正当毛泽东在庭院散步时,恰好碰上了大会筹委会工作人员唐永健。他是个有名的才子,文章写得很棒,不仅字迹娟秀,而且措辞准确。

  毛泽东笑着问道:“你起草个报告怎么样啊?”

  “主席,您讲。”唐永健显得很兴奋。

  “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

  唐永健一下子就领悟了毛泽东的意思,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了。他心里很明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今天,刚好28年。28响礼炮,就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

  很快,唐永健就简明扼要地起草了28响礼炮的报告,并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挥笔签上了他的名字。这份材料转发后,人们都知道了,28响礼炮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史。

  9月28日晚,礼炮团在天安门东南角公安部大门以西进行试放,54门炮一字排开。按要求奏国歌和鸣礼炮同时开始,国歌奏完,28发礼炮放完。大约每隔 34秒一发,放了五六发后,轰隆的炮声加上烟雾弥漫,炮手已经听不清“预备——放”的口令,因而礼炮无法保证继续放齐。经大家研究,最后决定在指挥台中间用几张大方桌摞起,让喊口号的人站在桌子上,手持大红旗高高举起,喊“放”时,红旗落下,炮手看到红旗落下,马上拉火。这个效果比较好,礼炮手拉火的动作基本上能做到一致。

  当天上午,礼炮团为了防止火药散落,卸掉弹头的炮弹口已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礼炮手们把炮弹擦了一遍又一遍,整齐地摆放在山炮后侧。礼炮手们在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

  飞行中队加入阅兵式

  早在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唐永健、刘仁、肖明、肖松等人担任。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套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蘸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早在一个多月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第一个由9架野马式P—51型美制战斗机组成的飞行中队,这是解放军第一支有作战能力的飞行队。成立这个飞行中队,主要是为保卫政协会议、保卫北平安全和准备去解放台湾用的。

  随着国庆在即,周恩来就想,如果能让这个中队参加检阅,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与朱德、聂荣臻等驱车前往机场(西苑机场)。他们下车后,仔细看了看每架飞机,然后问飞行员:“你们的飞机能不能接受检阅?”

  “能!”众人答道。

  “现在就飞给我们看看。”

  朱德、周恩来、聂荣臻等人在临时搭起的观礼台坐下来。

  不一会儿,9架“野马”发出隆隆的巨响,沿着东西跑道的上空编队飞了一圈,然后从容落地。

  刚从天上下来的飞行员们把朱德、周恩来、聂荣臻等人围在中间。

  “能不能再多几架飞机?”周恩来问道。

  “我们蚊式机也可以参加。”人群中一位飞行员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着跑道上停放的两架蚊式飞机。这两架飞机,一架是起义过来的,另一架是由南苑航空修理厂的机务人员刚刚修好的。

  “C—46运输机也可以,有3架呢。”

  “L—5通讯机也可飞,飞机编队没问题。”

  飞行员你一言,我一语,恐怕落在别人的后面。

  1949年9月23日,由17架飞机组成的机群编队,在天安门上空,做检阅航线实验飞行。

  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非常适合飞行。

  飞行员们起了一个大早,纷纷赶到机场做准备工作。准备就绪,十几架飞机腾空而起,直穿云霄,飞经天安门上空,一切都非常顺利。

  这一天,正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会期间。代表们正热烈地讨论建国大计,忽然,天空中传来飞机的隆隆声。

  “好像是飞机。”有人轻声地说了一句。

  有些代表坐不住啦,还以为是国民党的飞机,侧身向外看去。

  飞机的引擎声越来越大,会议室的房梁被震得嗡嗡响。

  正当大家忐忑不安之时,周恩来满脸春风地走了进来,挥了挥手说:“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外面正在飞的是我们自己的飞机,是保卫政协会议和北平的安全的。这些飞机还将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接受检阅。”

  代表们一听,心情立刻放松,激动地鼓掌。

  10月1日,开国大典开幕那一天,天还没亮,飞行员们就来到南苑机场,整队集合。另外两架担负一等战斗值班的飞机停放在起飞线上,严密警戒着蒋介石的飞机可能的破坏和骚扰。

  17架银色的、绿色的、灰色的飞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旁。所有的飞机都油饰一新,机头是红色的,机身和机翼上一律饰以金黄色的红星,机尾是红白相同的条纹。在此之前,苏联顾问派人把这里的飞机都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

  下午4点正,开国大典检阅开始。

  随着3颗信号弹冲向天空,停在跑道上的17架飞机咆哮而起,缓缓升空,直飞天安门方向。

  4点35分,天安门城楼附近响起飞机的隆隆声,这声音划破了广场的沉默和宁静。

  广场上的人群突然欢呼起来,大声喊道:“是我们的飞机!”

  站在城楼上的毛泽东也兴奋地举起了左手,他把手心朝向天空,有力地挥动着,好似在向飞机示意。

  飞机组成“品”字形,依次通过天安门。

回答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206/09/633991_15261594.shtml,来着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