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起源于1979年, 正式开办于1983年,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演唱曲目最多的歌手,一连唱了6首歌,该记录未有人能够打破。
首届春晚的服装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主持人之一的刘晓庆身着红色的连身裙。而男主持人大多身着中山装,还有卡其布的工装,偶尔也会见到西装,但不打领带。晚会虽然略显稚嫩,但却是中国电视节目跨出一大步的标志。
扩展资料
经典的春晚:
1、1984年,晚会让观众们认识了“小品演员”这一工种。马季在台上四处吆喝“宇宙牌香烟”;接着是陈佩斯被朱时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条;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让内地观众了解到港台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蒋大为也演唱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1986年,蒋大为演唱了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全中国广为传唱。陈佩斯和朱时茂则继续搭档,推出了另一个让人捧腹的小品《羊肉串》,批判了部分不良商贩的丑恶嘴脸。从该年起,很多类型的节目都成为固定模式延续下来。不少小品和相声成为街头巷尾口口相授的段子。
3、1988年,相声《巧立名目》内容并不特别出色,但台词“领导,冒号”逗坏了观众。毛阿敏的《思念》登陆春晚。而赵丽蓉也在该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她与游本昌演出了小品《急诊》。而陈佩斯和小香玉的小品《狗娃与黑妞》也赢得了掌声 。
1997年是央视为庆祝香港回归和春节到来的春节文艺茶话会,因当时全国电视机不过六百万台,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后来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举办,成了全国人民除夕夜必看节目。
好像是80年代初吧
1983年,也就是大众认为的第一次春节晚会就是采用现场直播,其后的春晚都是直播。
在电视上看春节晚会最早始于1960年,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尤其重要的是,那时的春节晚会(当时叫做“除夕晚会”)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节目传输,到了除夕夜,人们欣赏这台晚会时的心理感受与平时基本上是一样的,即只是在“看一台节目”而已。但是到了1983年,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现场开辟的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这样,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就不再是简单的与己无关的“观看”,而是要“在春节晚会中过年三十”了———春节晚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这天晚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骤然上升,人们普遍爱上了这种通过现场直播与亿万同胞在春节晚会中高高兴兴“过节”的新样式。于是,自从1983年起,传统的年俗文化又添置了一项新内容———喜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因而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