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2024-12-16 01:50: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世人提到空城计,都会为诸葛亮暑期大拇指,就连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都怒赞诸葛亮,说他的智慧近乎妖。两千五百人对敌十五万大军,实力悬殊近乎百倍,如果不是有过人的智慧和气魄,又怎能吓退司马懿大军。那么,在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司马懿也并非等闲之辈,就连他的儿子司马昭都看出这其中有诈,怎么偏偏他就看不出来?

诸葛亮这次是真的被动了,如果自己攻进去,他必死无疑。除了司马懿心知肚明,他的儿子司马昭,他的部下也都看出来了这一点,都说诸葛亮此时还有闲心抚琴,太过镇定和反常了,越是这样越就证明他是故意做样子的。于是,纷纷要求进军,司马懿不允许,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这个人从来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从来不弄险。所以他还能安然坐在城头抚琴,就说明他身后还有大批兵力埋伏。

司马昭不甘心了,自愿请命率军前去试探,结果被司马懿厉声喝止。在众人的不甘和猜疑中,司马懿下令撤兵了。诸葛亮得以带着一班文官和士兵稳稳退回汉中,保全了为数不多的兵力。结果,司马懿部队探到真实信息,司马懿仰天长叹,谦虚的说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世人被表象欺骗,却不知司马懿其实是大智若愚。他为何这么做?这还得从曹操说起。

曹操一代枭雄,文韬武略,阴谋阳谋,不择手段,最出名的一句话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于是才有了杀死吕伯奢全家,也才有了华佗之死。司马懿作为追随曹操多年的谋士,深知曹操的秉性。他死之前,还曾经和儿子交代,司马懿这个人非常有能力,能用你就用,驾驭不住你就想办法杀了他。

现在,虽说曹操父子都已经过世,曹睿掌权,但是曹睿对司马家族的忌惮和防备,司马懿是比谁都清楚。而他现在不动自己,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诸葛亮未除,西蜀大患还在,他还需要自己来抵御汉军。

所以专家也分析,如果有一天诸葛亮死了,汉军没有了威胁,那曹睿就会卸磨杀驴,司马家族一定会被曹睿赶尽杀绝,所以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对曹睿有价值,诸葛亮死了,他在曹睿那里的价值也就不明显了。到时候,等待司马懿的只会是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

司马懿的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忠义,司马懿奸猾,所以司马懿成了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他假装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是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谁说这不是一种大智慧呢!所以专家说,司马懿不进军是明智的,否则才是必死无疑!

回答2:

司马懿撤军,正是因为看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撤军,这是由于司马懿看得清当时自己所处的地位,若不是没能捉住诸葛亮,司马懿可能回去邀功之时也是身死之际。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同时也是司马懿的防护罩。若是没有诸葛亮,司马懿对于魏国的用处也就没有了,没有用处还颇有威胁的人,自然是除之而后快。司马懿保诸葛亮,也就是保自己。

司马懿不是谨小慎微就能逃过魏主的不信任的,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便被看穿,曹操知道司马懿有野心却依然任用司马懿,是因为司马懿能带来不一样的效用。司马懿出现时,正值曹操赤壁战败,那时的曹操从巅峰跌落谷底,曹操差点命都没有了,广纳人才才是正道。曹操死后,教曹丕不要轻信司马懿,不论怎样都要对司马懿保持戒备。曹丕也是这样教导后辈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诸葛亮被打的节节败退,这时司马懿就在等待一个契机,等一个诸葛亮的智谋,也能让自己全身而退的计划。诸葛亮上城楼,独自悠闲地弹琴,摆出了一道空城计,这时司马懿对峙几许,便也撤退了。其实,司马懿不是判断不出城内无人,就算有埋伏,司马懿也可以派人进去,厮杀一番,反正诸葛亮剩下的兵也不多,而且都是些残兵,再怎么埋伏都敌不过。

可是诸葛亮一败,司马懿没了对手,司马懿也就是给自己将了一军。司马懿没有理由这么做,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的处境,空城计不过也就是给司马懿的一场退路。所以司马懿自然也就不会戳穿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也正是算准了这一点,聪明人之间的对决往往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回答3:

说白了就是因为司马懿自己也知道,如果一旦真的搞死的诸葛亮,那么自己在曹魏集团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继续受到重用,必须要放诸葛亮一马。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司马懿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自然也是能够想到这一层的。司马懿本人本身在曹魏集团就不是特别地受待见,早在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操就觉得司马懿这个人将来说不定会成为一个祸害,但是司马懿的能力确实又特别出众,在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子孙们还必须要依靠司马懿来对抗诸葛亮,所以又不得不留下司马懿。但一直以来,曹魏集团的几代君主对司马懿都是有着提防之心,一旦现在蜀汉集团的诸葛亮被干掉了,那么就代表着从此之后曹魏再也不需要司马懿这个人了,到时候司马懿的小命肯定就不保。

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当中,由于马谡丢失了街亭,所以导致整个北伐大军失败了,而这个时候诸葛亮也是亲自来到了西城撤回粮草。而司马懿则是亲自率领了十几万军队来到了城下,此时的司马懿如果选择强攻,那必将成破人亡,诸葛亮也会成为阶下之囚。情急之下,诸葛亮便是想到了空城计,自己一人独自坐在墙头抚琴,城下则是让几名士兵装成百姓若无其事的洒水扫地,而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之后,便怀疑其中有诈,于是便选择撤军。

实际上司马懿自然知道这一切就是一条计策,要知道此时的司马懿可是拥有十几万大军,小小一个西城里面即便有炸也残不了多少,部队在十几万大军的面前那犹如是蝼蚁一般。所以司马懿如果真的想要灭掉诸葛亮,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回答4:

因为司马懿是老油条了,他的眼光看得要比其他人长远一些

首先要说明一下,空城计这个事,并没有发生在历史中的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只不过因为这个故事非常精彩,所以被写入了演义小说之中,用来衬托出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司马懿的狡诈,下面我们就基于《三国演义》来看一下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发生在三国后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本来诸葛亮这次出兵很是顺利,接连打了好多个大胜仗。曹魏的高层非常惊慌,于是不得不起用了已经被闲置很久的司马懿(司马懿因为之前受到曹魏高层猜忌所以被罢官)。司马懿重新掌权后,以雷霆之势先是平定了孟达的叛乱,然后又快马加鞭杀奔前线。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的动向后,也及时做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并把最为关键的咽喉要道——街亭,交给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去把守。

马谡“不负众望”,成功的丢掉了街亭,诸葛亮虽然心疼的滴血,但实事已成,七寸被司马懿掐住了,无奈之下的诸葛亮只好选择退军。因为马谡街亭之役败的太过迅速,让诸葛亮也是措手不及,身边仅有一两千人,无一员武将可用的诸葛亮,被困在了西城,直接面对从街亭杀来的司马懿十几万大军

换了常人,可能已经落荒而逃了,但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为人,所以兵行险招,既没逃跑也没闭城防守,而是直接把空城摆到了司马懿面前,成门大开,诸葛亮自己则是坐在城头之上焚香抚琴。司马懿心头很是疑惑,大军不敢向前,最终司马懿选择了退兵,他当时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一生谨慎,不肯弄险,如此空城必有埋伏,不可入内。

司马懿给出的这个理由其实很不靠谱,那为什么还要退兵呢?其实,这就要从司马懿自身的处境说起了。司马懿自曹操时代起就已经崭露头角,但却被曹操架空,只干一些参谋类的活,从无实权,就算这样还不断被曹魏高层所猜忌。本来都已经被罢官了,眼看着仕途无望,是诸葛亮的出现,让司马懿有了重新被利用的价值。如果司马懿这么快就把诸葛亮给消灭了,那么“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么简单的道理,司马懿不可能不懂。

因此,司马懿不论是否看破诸葛亮的空城计,退兵都是最好的选择。

回答5:

司马懿早已识破空城计,但是还撤军,是因为司马懿和诸葛亮唇亡齿寒。如果诸葛亮真的被司马懿活捉了,那么曹氏在诸葛亮被活捉之后,肯定不会再次重用司马懿,甚至会杀了司马懿,因为他们时刻都得提防着司马懿。

诸葛亮设下空城计吓走曹方的司马懿,这件事情,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不置可否,但是这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故事,既然是演绎,他对于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要求就比较高。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来。当时的诸葛亮把大军都派到别的地方去征战,身边只有两千多战士,而且战斗力都不高,面对司马懿带来的十五万敌军,却好像没事人一样在城楼上弹琴。这点大可被看作他是视死如归或者是故弄玄虚,所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立马就想发兵,攻入城门活捉诸葛亮,但是却被司马懿给阻拦下来,说诸葛亮是设下了埋伏,所以立马撤走十五万兵力,这未免也太戏剧性了。

好歹司马懿也是和诸葛亮旗鼓相当的人物,怎么能这点小伎俩都看不出来。因此只能说司马懿已经看出来诸葛亮的计策,但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是因为他在当时的曹方,其实实力还是比较弱的,一旦他把诸葛亮抓到或者杀掉之后,那么对他心存戒备的曹氏家族,肯定会立马卸磨杀驴,翻脸不认人。因为曹氏家族很早就看出来司马懿这个人很有野心,会对他们家族不利,要不是因为他有一定的价值,利用他牵制住诸葛亮,可能早就利用千万种理由,把他抓起来了。

司马懿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宁愿和诸葛亮一直对峙,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也不愿活捉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