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猪养殖项目浅析
首先是“观念意识”。
第一、项目观念意识;
简单地说,就是在养殖野猪(含特种野猪,以下均统称为野猪)前,没有一份详细的野猪养殖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大部分同行根本就没有考虑自身投资养殖野猪的可行性,凭感觉做决策,对野猪养殖风险与回报认识不足,或者沿用或套用养殖普通猪的思想和方法去准备可行性报告,在养殖过程中,个别人凭借聪明才智也可能成功,野猪产品也可能阶段性畅销,但是只能说是运气,但运气仅仅是个别人的,所以大部分投资者会以失败告终。
第二、管理观念意识;
在野猪养殖和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投资者的个人经验和主观臆断,应该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生产经营方案加以管理,使得在养殖和经营过程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变得相对确定,在实践中,才能够不受不断的变化所困扰,使整个养殖和经营过程中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处于可控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保障投资者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下去。
第三、营销观念意识;
营销观念是要求投资者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其特点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运用市场营销组合手段,树立整体产品概念,刺激产品开发,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实现企业获取利润的目标实行目标市场营销。而大部分野猪养殖同行在引种前根本没有系统的考察好当地市场,产品销售价格也不明确,道听途说,市场营销意识模糊,价格体系和营销网络根本就不存在;还有就是绿色营销观念意识模糊,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食用整个营销过程都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等,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散养就是绿色。要有清晰地营销观念开发绿色野猪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才是野猪及其产品营销成功的关键。
其次是“自身能力不知”
第一、资金能力需自知:
野猪养殖项目是低门槛、高投入、长线投资的高风险项目,以一个10头基础母猪的微小野猪养殖户(场)计算,10头基础母猪1-2头公猪,引种费根据引入时质量和体重约3-8万元,圈舍需建设500-600平米,需投资8-10万,首年流动资金2-3万元,次年起在不增加母猪数量的情况下,年正常繁殖150-200头,每年流动资金30万-50万,如销售不畅或增加基础母猪数量,流动资金还需增加。而大多养殖户对自身的投资能力认识不足,后期资金投入无法跟进,更不用说保障发展了。
第二、生产管理能力需自知:
个人认为在野猪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能力包含技术能力和思维意识,技术能力表现在野猪养殖实际生产中有否制定科学的、严格的管理目标、防疫程序、技术规程、饲养管理办法,思维意识就是是否把各项管理目标认真落实在执行力上,最基本的执行既定目标与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大部分野猪养殖从业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管理能力,圈舍基础条件不完善,猪只阶段性管理不到位,没有标准的技术规程和饲养办法,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管理,养的“少而不精”成活率、出栏率低,导致最终的清场。
第三、掌控市场能力需自知。
市场商机,稍纵即逝。然大部分野猪养殖者对自身的市场掌控能力认知不足,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等行情,追求高利润,结果高利润没得到,最终却被费用给挤占亏损了。第二、自身养殖无计划,配种、出栏随意性强,销售高峰季节无商品,销售淡季却又出现批量出栏,亏本也卖不出去;第三、对养殖所在地辐射范围内产品市场不了解,无自己的营销网络,正常生产经营得不到循环保障,最终导致亏损。
那么,野猪养殖到底应该怎样做,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个人建议:
一、投资前建议:
1、认真详实的考察,制定详细的科学的野猪养殖项目可行性报告书。
2、资金,野猪养殖项目需要充足的资金做后盾,一般小规模(年出栏100头商品猪)的总投资100万以上;
3、人员,养殖野猪与其它养殖品种相同,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4、基础设施要完全按照野猪养殖项目要求建设,配套设施要完善;
5、引种需到正规的大型养殖场,质量、运输及售后的技术和业务服务等方面大型养殖场会有所保证;
二、生产中建议:
要进行目标化、标准化管理,要有严格的防疫程序、技术规程、饲养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
三、产品营销建议:
任何一类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市场空间,野猪产品市场也是一样,目前野猪产品销售的市场不是很乐观,原因在于国内各省市饲养野猪的品种、血统、养殖方式、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不同,所以产品质量也不同,价格也不相同。但野猪养殖毕竟也是一个行业,有其阶段起伏的市场定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及自然淘汰后,其产品也将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营销的关键还要看经营者自身理念。
1、规模养殖场的营销问题很简单,招聘专业、专职的营销人员,制定适合本场的营销方案并执行即可。
2、小规模养殖户首先要联系本地区潜在的客户,预约预订;其次饲养与宣传要同时进行,在本地区可以适当做一些广告;第三寻求大户帮助,在引种时可与供种厂家签订商品猪回购合同,也可以在本地寻求猪肉经销商签订猪肉供销合同;第四抓住时机,控制生产季节,商品猪尽可能在销售旺季出栏。
3、目前国内各省养殖野猪的在所有养殖从业者中尚未达到一定比例,还没有真正形成行业,撞行几乎谈不上,另外即使个别地区养殖户比较集中也并不是大问题,可以形成合作社或公司加农户等合作经营的方式解决营销问题。
简单的说:特种野猪只是众多养殖品种中的一个,养殖只要具备环境条件、饲养技术、饲料来源即可。
养殖前景还要看特种野猪养殖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养殖政策,产品在当地是否具备一定市场,投资人是否具备投资此项目以及管控项目发展的能力。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特种野猪饲养者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野猪驯化、杂交、选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野猪成活率低、季节性发情、胎次少、产仔少、难饲养的难题。
但是,目前对于特种野猪肉的品质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市场上一些特种野猪肉肉丝粗、腥味浓、口感差,猪肉品质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在培育特种野猪的过程中,选用瘦肉型猪作杂交亲本所致。
现在许多场家一味在追求瘦肉率,实际上猪肉并不是越瘦越好吃,而是以瘦、肥适中和肌肉间脂肪含量丰富的猪肉为佳。只有在这些性状上加以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猪肉的口感和风味。
纯种野猪瘦肉率在80%~85%,猪肉大理石花纹不明显,肌间脂肪含量少,且仅占我国地方品种猪的1/5。进口瘦肉型猪的瘦肉率一般都在65%以上,肌间脂肪的含量也不多,仅是我国地方品种猪的1/2或1/3。用这两种猪进行杂交,其后代只能作为特种野猪父母代的父本在生产中使用,而不能作为父母代的母本来繁殖商品育肥野猪。
如果用这种杂种母猪来生产商品肉用猪,其猪肉肌间脂肪含量很少,尽管瘦肉率比较高,但口感差,猪肉吃起来不仅不香而且还有腥臊味。优点是这种杂种母猪的后代外形及毛色特别像纯种野猪,有利于特种野猪种猪的销售,这也是有些场家目前仍然选用这种杂种母猪来繁殖后代的真正目的。
现在许多场家饲养的特种野猪大部分都是杜洛克母猪和野猪杂交的后代。饲养者利用这种杂交组合着重看好的是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报酬、外形及毛色,而没有注重猪肉品质的开发。这种杂交品种优点是外形、毛色特别像野猪,即便是野猪血统含量低,仍然有野猪的外形特征。一个含野猪血统75%的杂种野猪,它的后代可连续和家猪杂交数代仍然有野猪的毛色。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外形看起来像野猪,而实质上野猪血统含量非常低的特种野猪。这种特种野猪生长速度比家猪慢,繁殖率也低,料肉比也不高。而且,这种特种野猪肉和普通家猪肉也没有任何区别,毫无饲养价值。这完全是炒种者为利益驱动所造成的结果。特种野猪饲养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特种野猪饲养总量不足200万头。从特种野猪销售市场现状来看,一方面巨大的消费市场得不到满足,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另一方面许多饲养场家又找不到销售渠道。除了少数特种野猪饲养场家,市场开发得比较好,有相对稳定的销售市场和渠道,而大多数场家主要还是靠卖种猪来获得一些经济效益。
目前从特种野猪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其中60%~70%的特种野猪是作为种猪来销售的。仍然有许多特种野猪的饲养场家是抱着“炒种”,从中获取暴利的侥幸心态在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特种野猪饲养场家根本没有稳定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即便特种野猪肉有一些零碎的销售市场也不景气。
很显然,目前特种野猪养殖仍然停留在“小、散、乱”的无序发展阶段。特种野猪肉产品进入市场的消费不足30%~40%,而就这30%~40%,主要还是用于春节和中秋节期间,作为礼品来消费的,而真正进入日常消费的特种野猪肉产品不足2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问题的根本是猪肉质量差,有些特种野猪肉和家猪肉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价格还比普通猪肉高一倍。消费者花大价钱买回去的特种野猪肉根本品尝不出什么“特色”来。而现在许多场家仍然在“炒种”、“卖种”的怪圈里徘徊,没有真正从开发市场的角度出发,从基础做起、搞好育种工作、重视特种野猪肉的开发。
现在的消费者对特种野猪肉,只是“尝”而不是“吃”。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由此可见,特种野猪的养殖和猪肉产品市场的开发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