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篇《小杂感》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一期。后收录在《而已集》里,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写杂文,用反讽的手法描写当时的社会,让人初读之下不禁一笑,再细细读之却又心境悲凉,为当时中国的状况感到悲哀。
“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如此不同。” 这里讲了两种“刺”,在我看来,这里的“刺”象征着力量,“蜜蜂”,象征着革命人士,他们是新生的一代,他们将自己的力量用于他们的革命事业中去,用这力量去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即使失败也不后悔,他们失去的自己的生命,却能赢得中国的未来。
“犬儒”,是鲁迅先生给保守势力的称呼,“犬”字体现他们的奴性,而“儒”,则体现鲁迅攻击的是那些文艺界里的守旧势力,这些势力在报纸上攻击新生的革命势力,颂扬旧社会、专制政府的种种“优点”,他们的力量,是用于讨好“主子”,保全自己地位、性命的。
“防被欺。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鲁迅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悲哀,也问出了在当时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到底谁是好人?”那些自我标榜正人君子、上流人士的,干的却大多是卖国求荣、欺世盗名之事,而被他们污蔑为土匪、叛乱分子的革命人士,所谋的却正是中国的自强与繁盛,这些强烈的反差,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旧中国的黑暗,鲁迅做为那个时代的明灯,向那些恶势力发出了强有力的质问。
“凡为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 法三章者,话一句耳。”写的是古代,影射的却是现代,革命政府推翻了封建王朝,当时号召的就是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但革命政府执政后,自由民主还是一句空话,帝国列强仍旧横行无忌,政府抵御外敌不力,却在国内大搞“白色恐怖”,抓捕革命党人,这些行为跟清政府有和区别?鲁迅的攻击可谓一针见血。
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族魂,他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照亮了希望的前方,他用文学的力量抗击敌人,他用最坚硬的臂膀扛起了当时几乎已经坍塌的民族自信心。
缅怀鲁迅,以民族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