呙[呙、娲、𩰬,读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guō(ㄎㄨㄞ),就是不可读作wāi(ㄨㄞ)]
通用:呙
郑码:JLOD,U:5459,GBK:DFC3
笔画数:7,部首:口,笔顺编号:2512534
《康熙字典》解释:【丑集上】【口字部】 呙; 康熙笔画:9; 页码:页181第19 【唐韵】苦娲切【集韵】空娲切,音跬。【说文】口戾不正也。【广韵】同喎。【集韵】或作。又与和同。【淮南子·说山训】呙氏之璧。又【正字通】音戈。姓也。南唐呙拯,宋呙辅,明呙文光。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呙,音‘戈’,又与‘和’同。<淮南子>有呙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中“呙”姓条目注释:“呙gē,罕见姓(又音guō)。南唐有呙拯,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
在史籍《淮南子》中记有:“呙氏璧,注音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在典籍《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呙,皆注音为guō,简化为“呙”。
在文献《新编千家姓》中,“呙,注音为‘gē’”,本字未简化。
显然,呙(呙)字,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