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1999年,高考综合测试引入“X”,即:3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X”为自选小科。这种改革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首先在广东省试行。“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高考改革
普通高考命题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多数省市是近年来第一次将地理、生物列为考试内容,这两科考试范围暂定为必修课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教学的现状,综合能力测试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3+X
教育部2001年开始普通高考“3+X”,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等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试点的
1999年广东就开始实行
1999年。
1999年,高考综合测试引入“X”,即:3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X”为自选小科。这种改革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首先在广东省试行。“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高考曾用方案:
“3+2”(1994年-1999年)
应用地区:全国(不含上海市)
“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4+2/3"(1978年-1993年)
应用地区:全国(1987年后除上海市)
“4”指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2”指文科生加考历史,地理,“3”指的是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3+1”(1987年-2016年)
应用地区:上海市
“3”即语文,数学,外语,“1”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期间增加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30分,后又取消)。
具体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1:00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下午)15:00-17:00 外语
“3+1+1”(2003年-2007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3”即语文,数学,外语,“1+1”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两科组成“1+1”,其中1门需选择高校专业指定科目,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