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散文⼀小说

2024-12-18 10:50: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 关于小说的人物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要素。因此,阅读小说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分析小说创作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就必须把握人物性格。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的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培养欣赏小说的能力,主要指培养能够读懂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的能力。把握情节,是培养欣赏小说能力的基础,读小说,要能够正确概括故事情节,即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情节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要搞清事件发生的背景,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理清情节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之间的联系,把握情节,无论是欣赏小说的结构,语言还是欣赏人物形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说,阅读小说的核心内容是欣赏人物形象,这是有道理的,人们把优秀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称为典型形象,什么是典型形象呢,典型形象指的是,人物形象既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既是这一类,又是这一个,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就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从而把握住作品的主题,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通过塑造正面形象表现出来,有时则通过塑造别理科夫,他不仅把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思想都装在套子里,充当沙皇专制制度的家犬,还力图把周围人们的生活也束缚在套子里,甚至把整个世界也装进套子,通过这个人物,作者鞭挞了反动势力对社会的压制,揭露了他们保守,虚弱的本质,优秀的典型形象大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撼人心魄的审美价值,把握人物的典型性是小说鉴赏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要认真琢磨作者运用了哪些塑造人物的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小说中,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欣赏小说,离不开对环境描写的欣赏。概括的说,欣赏环境描写,就是欣赏环境描写的典型性,所谓环境描写的典型性,一是说这些环境描写都是很必要,对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说这些环境描写通过艺术加工能更集中更鲜明的体现社会的本质特点,从而提高读者审美能力以及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因此,要下大气力培养会欣赏环境描写的能力,例如,读子夜,这篇课文时,我们会看到,作者对从乡下初到上海的吴老太爷的刻画,是在细致,生动的环境描写中完成的,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300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的大大街,而却捧了太上感应篇的是老太爷,看到的是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听到的是,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而身边坐着的二小姐的装束像一支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到家后,他看见满客厅是五颜六色的电灯在那里旋转,这些是吴老太爷从未看到,从未听到,从未闻到的一切,对他产生了过度的刺激,使他憎恨,愤怒,脑袋里有什么东西爆裂了,碎断了,导致了他的死亡,表面上看,吴老太爷从闭塞的乡下来到繁华的上海,是因为不适应嘈杂,喧嚣,糜烂的城市环境而猝死,而我们深入、思考,便不难看出作者小说开篇时对30年代上海社会环境描写的良苦用心,这些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揭示,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除了要多读书,认真读书,勤于思考,还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珍惜一切美好事物的人,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趣 ,养成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关于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情节的线状结构,在西方小说中一般呈现为直线运动,其情节结局往往是毁灭性的。

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多呈现为一种潜隐的圆形,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或是回归性的。例如破镜重圆、夫妻团圆,历经艰险、亲人团聚,受尽磨难、终成正果,金榜题名、美梦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仅如此,一些长篇小说还构成了潜隐的多层性圆形,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层,大多运行着这个周行不殆的“圆”。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了所谓圆形思维,即倾向于认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呈现着一种圆形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融,而与之相契合的叙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那种超拔而圆融的艺术境界。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例如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正如朱光潜所评论的那样:“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②。也正如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美国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石的《墙基》、高晓声的《鱼钓》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小说从人们生活中那些自发性和随机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需求和行为方式。由于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故“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尽管梁晓声说他的写实小说《父亲》“没有一点虚构的成份在内”④,写实小说《信从彼岸来》的作者王毅捷亦郑重宣布此作是“绝无虚构之处,研究历史的大量事实,这是我的信条”⑤。但事实上任何写实之作都有虚构成份在内,不会是绝对的写实,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

(六)“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另外,要善于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在对每一个情节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读者可以根据情节中的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所体现的人物的行为内容。 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小说读者要能从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悬念、对比、重复等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的审美境界。

怎样欣赏散文?我在漫天雪论坛也遇到一些网友也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怎么样欣赏现代散文?笔者结合网络散文写作和欣赏实践,谈点体会,仅供参考。
看到一篇散文,写篇读后感还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赏一下,可能就作了难。因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片茫然。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总之,欣赏有许多方面。如果是一篇短而浅的散文,全面地谈谈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赏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写出来自己不满意或作者不以为然。
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以我多年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受人之托非要就一部散文集做评论,我还是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我在评论陈翰乙杂文帝王系列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抓住帝王系列这一部分,从而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论证,并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评论米奇诺娃的那本散文集时,尽管我是从宏观上谈她散文创作得与失的,但我还是就语言这方面谈得最多最细最透,也最容易打动读者。
在这里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散文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创造。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四是看语言特色。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我在评论米奇诺娃散文时,就抓住她在语言上的创造和特色进行评论,别的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语言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发现。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维、写作背景、反映内容等,都可以在欣赏中一并了解,不是重点,有的评论者甚至于不去过问那些。
欣赏与批评有没有区别?有的。欣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欣赏的升华。凡是读散文者,都在欣赏,;有的只是欣赏,而不发表高见,即不对作品品头论足;有的在跟贴中说一两句观感,有的则诉诸文字,写出读后感或欣赏文章。所以,欣赏是大众的、普遍的、低层次的文学活动。而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帮助和提高欣赏者的鉴别能力。不但要肯定优点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失误。这就需要批评着把读者的欣赏观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批评不但引导读者欣赏,还对作者有益,能帮助作者总结成功与失误,提高创作水平。

回答2:

看到一篇散文,写篇读后感还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赏一下,可能就作了难。因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片茫然。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总之,欣赏有许多方面。如果是一篇短而浅的散文,全面地谈谈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赏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写出来自己不满意或作者不以为然。
  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以我多年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受人之托非要就一部散文集做评论,我还是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我在评论陈翰乙杂文帝王系列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抓住帝王系列这一部分,从而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论证,并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评论米奇诺娃的那本散文集时,尽管我是从宏观上谈她散文创作得与失的,但我还是就语言这方面谈得最多最细最透,也最容易打动读者。
  在这里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散文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创造。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四是看语言特色。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我在评论米奇诺娃散文时,就抓住她在语言上的创造和特色进行评论,别的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语言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发现。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维、写作背景、反映内容等,都可以在欣赏中一并了解,不是重点,有的评论者甚至于不去过问那些。
  欣赏与批评有没有区别?有的。欣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欣赏的升华。凡是读散文者,都在欣赏,;有的只是欣赏,而不发表高见,即不对作品品头论足;有的在跟贴中说一两句观感,有的则诉诸文字,写出读后感或欣赏文章。所以,欣赏是大众的、普遍的、低层次的文学活动。而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帮助和提高欣赏者的鉴别能力。不但要肯定优点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失误。这就需要批评着把读者的欣赏观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批评不但引导读者欣赏,还对作者有益,能帮助作者总结成功与失误,提高创作水平。

回答3:

小说不用欣赏,用阅读或者浏览。
散文则用“欣赏”,欣赏欣赏就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去赏读。
当然散文最好从写作背景开始(散文比较难懂)然后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接着段意 然后就是体会作者情感。差不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