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 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产生这个亮点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