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金庸先生之所以不再写新作,是因为笔下已经塑造了太多的武侠形象。正邪、痴癫、纯情、腹黑,各种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都已经写遍了,再写新作难免会有所重复。而我们遍观金庸先生的著作,几乎没有一个相同的角色,到鹿鼎记的时候已经不单单是武侠了,还加入了很多其他的元素。塑造不同的角色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重复就没意思了嘛。
相比于随性的倪匡,持重的金庸当然不会以这样草率的理由结束自己的武侠创作生涯。
而停笔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一念之差这么简单。
以成熟IP带流量,上世纪的自媒体人是如何奋斗的
众所周知的是,金庸早期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只是副业。
他的主业是办报纸。
事实上,他一开始,是一家报社的职员,后来,为了能够发出有态度的声音,他决定辞职,自己办报。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他决心成为一名自媒体人。
创办《明报》之后,为了让这份小小的报纸生存下去,已经靠《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写出名堂的金庸,开始在《明报》上连载新小说《神雕侠侣》。在此之前,《射雕英雄传》已经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小说。
在80年代港台武侠剧席卷大陆之前,香港的读者们就已经在郭靖黄蓉的故事中如痴如醉了。
对于一份最开始发行量才三四千份的刊物来说,有郭靖黄蓉这样成熟“IP”带流量,确实不失为一种正确而讨巧的选择。
至《鹿鼎记》连载结束时的七十年代,《明报》已经完全不需要靠金庸的小说来带流量了。它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足够大的平台。足够让金庸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发声而不用担心阅读量或关注度。以社论,这种更为直接的参与社会讨论的方式,才是金庸作为一个文人最初办报的初心。
诚然,从金庸留下的文字来看,他自己的治学严肃深入,但是,正如千百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一样,金庸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的入世姿态。
金庸对自己的作品是骄傲的
说回到武侠小说。
在金庸的武侠体系中,拳怕少壮这一理论并不成立。相反,更讲究内功的锻炼。
我们看金庸的文字,也是如此。
相比于古龙之类的天赋型选手,金庸的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显而易见的成长。
从《书剑恩仇录》中对于水浒聚义描写的模仿,到牛家村舞台剧式的人物出场形式,再到天龙八部中的线索人物串联宏大叙事,金庸对于文学技法的探索从未停止。这大概是他区别于普通流行小说作家的第一大特点。
虽然金庸一直笑称自己写小说是副业,且从未对于自己小说能够有多大的历史地位有任何相关说辞,但他其实对于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是非常在意的。
因此,金庸才在封笔之后,又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对自己的小说进行整理、删改。删改小说的时间跨度,甚至比当初连载创作小说的时间还要长。
金庸对于作品的珍视程度,可见一斑。
当没有了生存的压力,不再需要靠写作小说带来流量,当想尝试的小说技法,想描绘的小说人物均以完成时,金庸的封笔,便也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金老爷子后来也不是没有过技痒的时候。在我看来,世纪新修版的修改力度之大,不亚于一次再创作。时过境迁,步入暮年的金庸,其想法自然也与中年时期有所不同。
因为累了。金庸写了一辈子书,岁数也大了,如果再创作身体也会受不了的。我支持金庸先生的做法,毕竟岁数大了还是要颐养天年的,不用那么累的活着。
个人认为金庸先生之所以不再写新作,是因为笔下已经塑造了太多的武侠形象。正邪、痴癫、纯情、腹黑,各种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都已经写遍了,再写新作难免会有所重复。
金庸老先生在写完《鹿鼎记》后已年纪较大,功成名就,完全可以选择用自己满意的作品做最后的结尾。是我我也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