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及评书演义里最常见的“战争场景”。
《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战争,全是英雄主义的表演,什么关羽斩颜良文丑,三英战吕布,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等等,明明是一场场激烈残酷、流血漂卤、伏尸千里的血战,竟被小说家们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斗戏。
如此说起来,小说里渲染的所谓二十万、八十万大军,还有什么意义呢?全是来烘托场景的。无怪乎赵子龙出入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地!不是无人,而是普通士兵全跟纸扎的一样,毫无用处!
以为只要评出(好比隋唐)几十条英雄,按其武功高下排好名,基本上打仗就靠运气了。好比排名靠后的秦琼别碰上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那便是好运;而宇文成都别在战场碰到第一条好汉李元霸,那也便是好运……以此类推,武功高低,是生是死,都按英雄榜名次预先决定了!
可是,古代打仗就靠几位名将,其他小校官兵全都是摆设,只配擂鼓叫阵?
自然非是!
打仗在任何时代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兵多的一方总占天然的优势,不是手下有一两员功夫排名在前的英雄就可了事的。正因为需要集体,所有才有严密的军事组织(军、阵、营、哨、队等)以及要经常排练的阵法,所谓“排兵布阵”也!两军对垒时,也总以大队人马的冲锋为最主要的战法。
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如果也跟普通将校一样冲锋在前,轻易地与敌交手,一旦折损了,岂不是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从另一方面来讲,像关羽这样的大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就是蛮斗,尽夸他刀法好了,全没见到他用兵之妙,“好主意”(帅才所需讲的兵法)全被诸葛亮一人包圆了!
事实上,在古代战场上被射死的人,很少是一箭穿胸,而多像上图一样,被“箭射成了一只刺猬”!古代的箭就像今天的火箭炮,必须齐射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如果己方大将太前出,过于靠近对方,敌人忽然下令来个齐射,这位大将岂不当场变成一只死刺猬?在万箭齐发的覆盖之下,他根本没处可逃。须知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借就是十万枝呢!
苏轼这句诗写得好:“三千强弩射潮低”!想死的可劲往前冲吧!
好,再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没有大将在两阵中央“杀它三百回合”,那何来一冷箭射之呢?况且箭的射程相当有限,其准头与杀伤力与其所射的距离为负相关,也就是距离越远越不易射准,杀伤力越低。基本上在二三十米开外,箭就只能是概率性杀伤了。
那种以为,只消神箭手搭箭在弦,一箭射去,对方大将应弦而毙的场景,辄又是上了电影的当了!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性武器”,要发挥其杀伤力,要在于“万箭齐发”。
一支箭改变历史的情况,不是没有,那也只是万箭齐发时造成的偶然性战果,比如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见军情紧急,将头伸出船舱外探视,忽被一箭不偏不倚射中脑壳,顿时挂了!可是这一箭是瞄准他射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箭雨中不知名的一支偶然射死的。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经常可以看到一方攻城时,会派一名武将出来叫阵,守城的一方则会出来另外一名武将,然后两名武将单挑。那么为什么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征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呢?
古代打仗礼仪
古代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即便是在打仗时也要遵守礼仪道德。春秋时,人们打仗都是用战车,车上的人并非一般士兵,而是贵族。双方打仗的时候,如果遇到对方车上的人级别更高,还要向对方行礼,而对方也会回礼。所以古代人如果一方要求单挑,另外一方必然回以单挑,而不会派人出来围攻。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围攻?
春秋时以单挑为主,即便是集体战争,也是为了互相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侵略。到了战国时,战争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以侵略为主。既然是以侵略为主,那必然会出现围攻,也就是以彻底消灭对方为目的,而对方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单挑没有把握,也不会出城单挑,而是选择围攻。
此外在春秋时期,双方作战讲究胜者只能追击50里,这是当时战争中的礼仪之一。但我们知道有个词叫退避三舍,说的就是晋国为了引诱楚国退避了90里,而楚国求胜心切,追击了90里,也就超过了当时常见的50里的惯例。从那之后,人们不再讲究一味的道德,而是为了求胜使用各种计策,毕竟侵略战争非同小可。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双方为了炫耀武力,会进行单挑;后来在某些朝代,如果一方要求单挑,另一方为了气势不落下风,也会派出武将迎战。但如果是侵略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人们也不会顾忌那么多,打不过也会派人射箭的。
这个是很没品的行为了,一般人都不会这么做,单挑就是单挑。
因为这是古代打仗的一种礼仪道德,不要认为古代打仗靠蛮力就可以了,也是有道德约束的。
打仗比较讲究,有礼仪不是那么忙服的公平的对决,所以才会单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