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与三国爱好者探讨,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和谅解)
部分史书上存在一种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三国后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没有尽到匡正后主的责任,放任大奸臣黄皓祸乱朝纲。
诸葛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姜维北伐,劳民伤财,因此与姜维内斗,而黄皓恰好也反对姜维北伐,因此诸葛瞻就放任黄皓乱政,以此对付姜维。
那么这种观点够全面吗?笔者认为可能并不全面。那么,诸葛瞻为什么不除掉大奸臣黄皓呢?可能不是因为姜维,而是另有原因。
陈寿的《三国志》也这样写道: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也就是说三国志里也将不能除掉奸臣黄皓的责任推到了诸葛瞻的头上。
其实这种说法过于的片面,诸葛瞻不除掉黄皓的真正原因很有可能是:他根本就没有除掉黄皓的权力和能力。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仔细的来研究一下。
诸葛亮去世之时,诸葛瞻还是一个小孩子。《三国志》这样记载到: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而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而建兴十二年,正好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说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仅仅8岁,一个8岁的孩子,除了父亲留给他的威望,其余一无所有。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世时集蜀国军政大权于一身,后主刘禅对他是言听计从。诸葛亮去世时,刘禅已经快30岁了,很显然趁着诸葛亮去世刘禅已经开始收回大权,自主理政。
接着往下看,根据史书《三国志》的记载:(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也就是说诸葛瞻直到17岁才开始正式做官,慢慢的做到了诸葛亮以前的位置,军师将军。但是这个职位并不高。
一直到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大家仔细读这句话,这已经是诸葛瞻做官的巅峰了,但是仅仅是与“董厥并平尚书事”。
也就是说,后主刘禅已经完全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并且巧妙的将权力分散:董厥和诸葛瞻管着行政,姜维管着军权,相互牵制。
所以,不难得出结论,诸葛瞻即使做官到达最巅峰的时期,也不过仅仅是在刘禅的控制之下而已。权力其实十分的有限,与当年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可以轻松的左右刘禅和朝政,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诸葛瞻要想除掉刘禅身边的宠臣黄皓是不可能的,除非后主刘禅主动同意,不然以蜀国后期的局面,即使姜维,诸葛瞻,董厥合力也未必有效,除非大家一起逼宫刘禅,迫使他杀掉黄皓。但是这些忠臣是绝对不可能那么做的。
结论就是,诸葛瞻不除掉黄皓可能的真实原因是:并不是因为与姜维内斗,不是不想除掉,而是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除掉黄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