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评价过古代文人:“中国古代文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可以说,古代文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他们勇于承担,敢于担当。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文人的“气节”,以及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无数的人引以为豪。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们超越生与死的界限,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气节”与精神。这些人把“气节”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他们以“气节”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他们为“气节”而生,为“气节”而死。从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不屈”与“坚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对于“气节”与“担当”的坚守。图片
从屈原到陶潜,再到李白、苏轼,也许时代在变。可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和担当却是一脉相承,就让我们透过这几个人去了解文人的那种“气节”与担当。去体会这种文人之“气”吧!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气节更像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在坚守。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意在世俗的沉沦中放弃自己,他想去实现,想去坚守,更想去承担作为一名楚国人,所赋予他的责任。可是,现实的残酷,让他立即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被流放汨罗江畔,站在汨罗江畔,他想起了“九歌合纵”之时,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时过境迁,当年的一切早已化作了浮云。现在还剩什么呢?一无所有,为了自己的那份坚守,他纵身一跃,在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我们纵观屈原的一生,他有气节有担当,为了心中的“气节”,他不愿与世俗妥协,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坚守。从他的那纵身一跃,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气节”,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气节”。作为一名楚国人,他勇于担当,为了使楚国强盛,他义无反顾,为了保全楚国,提出“九歌合纵”,用合纵之法来对抗强秦。他心怀百姓,总是渴望着民众可以安居乐业。从屈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气节”与担当。正是,由于他的“气节”与担当,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也让他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这便是屈原身上的“气节”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