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2024-12-29 03:36: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地区不同:干栏式主要在西南地区,该地区特点是气候和地理潮湿,所以人们修筑干栏式即在地面上修筑两层,地下那层用于置物和养牲畜,上层住人,而半地穴式的房屋从名称可以看出是地穴建筑,和干栏式完全不同。

半地穴式房屋时北方用的一种房屋,其最简单的就是地窝子,是当年闯关东时老百姓应急使用的。特点是保温性能较好,但通风差。干栏式房屋为南方特有。建筑材料简单。结构轻巧,多为热带及亚热带等沿海或雨林地区使用。特点是防台风(因为材料都是现成的,成本低。吹倒了很快就能建好,基本上半天就能盖一座)通风好。

半地穴式房屋的特点

考古发现表明,半地穴式房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8000年间的前仰韶时代。在黄河中游地区,前仰韶时代房址的地穴较深,有超过1米者,或可称作“地穴式房址”。

由于地穴深,通风条件差,穴内不设炉灶,炉灶设在室外,地穴式房子只用于居住,不兼炊爨。由于地穴式房址出入不便,在前仰韶时代就开始出现穴坑不深的半地穴式房址,且在室内设炉灶,兼具居住与炊爨功能。

回答2:

两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同,干栏式主要在西南地区,该地区特点是气候和内地理潮湿,所以人容们修筑干栏式即在地面上修筑两层,地下那层用于置物和养牲畜,上层住人,而半地穴式的房屋从名称可以看出是地穴建筑,和干栏式完全不同。

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半地穴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

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扩展资料:

考古发现表明,半地穴式房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8000年间的前仰韶时代。在黄河中游地区,前仰韶时代房址的地穴较深,有超过1米者,或可称作“地穴式房址”。

由于地穴深,通风条件差,穴内不设炉灶,炉灶设在室外,地穴式房子只用于居住,不兼炊爨。由于地穴式房址出入不便,在前仰韶时代就开始出现穴坑不深的半地穴式房址,且在室内设炉灶,兼具居住与炊爨功能。

古代先民由穴居而为地面居住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相一致。

回答3:

两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同,干栏式主要在西南地区,该地区特点是气候和地理潮湿,所以人们修筑干栏式即在地面上修筑两层,地下那层用于置物和养牲畜,上层住人,而半地穴式的房屋从名称可以看出是地穴建筑,和干栏式完全不同

回答4:

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回答5:

河姆渡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的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房屋规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而定,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因工具限制,加工显得较粗糙。销钉的使用和企口板的发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较熟练掌握房屋建筑技术,体现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毅力,为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技术对世界建筑史的独特贡献奠定基础。遗址还出土6支木质船桨,1支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楚,分桨柄、桨叶两部分,一块原木制成,形如长柄树叶,柄上刻满线条组合图案,轻巧实用,与现代游船划桨大体接近,是目前中国已发现船桨中最古老一支。船桨及一只陶舟均证明河姆渡人已开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第三、四文化层中还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不少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见或未见。用于生产的占大多数,木锤系加工锤击工具,木予是狩猎扎戳武器,木碗为生活用品,木质器柄则是石器工具发挥更大效用的附属件,小木棍既是农业点穴播种工具,也是采集野生植物时挖根刨茎的采集工具,木器制作大多要经过切断、剖开、削、茬、挖凿、修磨、髹漆及火烧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制作颇精细,表面经过磨光、髹漆,出土时油光可鉴,出土的20多只木筒系用整段木材制成,形似毛竹筒,内外壁锉磨光洁、内壁还凿有一浅槽,塞以圆木饼,有的外缠藤篾,可能作敲击乐器用。第二文化层中发现木架方形井,证明河姆渡人已掌握凿井技术。众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