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体长120-140cm,肩高约65-70cm,尾长14-16cm。雄性有直而细长的角,长约55-62cm,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吻鼻部宽阔,鼻腔二侧鼓胀,呈半球状。背毛厚密。上体淡棕褐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均白色。背毛色同体背,尾侧及尾尖白色,尾腹面裸露。 分布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也包括自然界限属于本高原的国外毗邻地区,故可视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4000-5000m间的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及高寒荒漠等环境中,在夏季可偶见于5200m左右的山地。喜在山间盆地、湖泊四周及山麓缓坡活动。善于奔跑。常数只结群,多达十余只不等。夏季产仔,每胎1仔。产仔后从秋季开始,往往集结成上千只甚或两千余只的母子群。食物以草类为主。狼是藏羚的主要天敌,在藏羚出没的地方,能经常遇到单独活动的狼在附近伺机捕食。 种群现状 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87-1988年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的调查,其考察结果是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密度为0.60只/ km2;西昆仑山地区为1.50只/ km2;东昆仑山地区为7.20只/ km2。后一地区的种群密度之所以明显较高,是由于见到6大群的缘故(冯祚建,1990)。1990年中国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在9个样地作过调查,其密度范围为0.10-3.04只/ km2,而平均总密度却为2.08只/ km2;此次考察的样地总面积计2842 km2,遇见总头数为4842只(Feng, 1991)。 1976-1990年间,藏羚调查约14次,累计遇见数达1.7-1.8万只。现估计喀喇昆仑山地区-昆仑山地区的藏羚有9万只,而青藏高原全境可能超过10万只(冯祚建,1990)。但由于近些年来遭到的滥捕偷猎,种群受到很大威胁。Schaller (1997) 称,据他估计,在西藏的总数不超过 5 万,青海和新疆的总数约 2.5 万,如此,藏羚的总数估计约7.5 万。 致危因素 1、栖息地面积仍在逐渐缩小。例如,西藏羌塘高原北部的双湖地区,原为无人区,分布有藏羚、藏野驴等珍稀动物,但从70年代中期起,则逐渐移民到双湖居住并放牧,使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适栖生境遭受人为干扰并沦为牧场;又如在青海西部乌兰乌拉湖及太阳湖-库赛湖一带,原来也是无人区,但在多年前,乌兰乌拉湖四周已有放牧活动;而后一较宽阔地域,则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至,他们的挖金活动不仅破坏了原始植被,而且大大地加剧了人为的干扰,致使20000 km2左右的地方很难见到藏羚的足迹; 2、偷捕滥杀及走私现象迄今不但未能杜绝,而且显然越来越严重。藏羚的底绒非常细软,质地极佳,商品称"莎吐仕"(shahtoosh)。用以制成围巾,价格极其昂贵,一般只有最高档的商店出售。 近些年来,藏羚皮张的底绒售给不法商人的价格为1000元人民币/kg,或一张毛皮售价700元人民币。几经辗转,到一些国家竟高达数万美元。通常这些走私的藏羚毛皮或毛原料,通过各种手段运至尼泊尔、印度而最终到达意大利或法国等国家。(Wright and Kumar, 1997)高额的利润导致藏羚被大量猎杀,如1990年间,在青海省海西地区竟被杀死800只,占该区当年所盗猎的珍稀动物总只数的60%左右;青海境内的淘金者也时常捕猎藏羚,1989-1990年间约盗捕了1000多只。此外,在西藏及新疆南缘的滥杀现象仍时有发生,除作肉食外,还把雄羊犄角制作装饰品等等。
藏羚羊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稀有吗
维持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