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2025-01-02 18:49: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改善环境的基本途径是治理已有的污染,用人工的方法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污染】是指由于某种物质的介入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项任务,主要是防治大气、水、土地、海洋等遭受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放射性、农药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不同功能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限值所作的规定。

【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性质、数量、浓度变化及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调查、观察、测定、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环境监测制度就是围绕环境监测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规则系统,是环境监测的法律化,它通常由环境监测组织机构职责范围规范、环境监测方法规范、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环境监测报告规范等组成。

【环境状况公报】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关于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公开报告。环境状况公报,以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的结果为依据,通过对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污状况、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态势进行总体分析。定期公布环境状况公报,可以使社会公众了解环境质量现状、动向和主要环境问题,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

【环境保护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地区的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所作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调整,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质量标准就是指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最高限额所作的规定,是国家环境政策目标的具体体现。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排放物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的有关资料。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限期治理】是指对长期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又未进行有效治理的排污单位,规定一个期限,令其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行政措施。

【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明确了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者发生了可能污染环境的事故的单位,应采取措施,履行必要的义务。

【防止污染转嫁制度】为了防止国外对我国进行污染转嫁,我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为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规定一系列原则标准,即必须符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否则就禁止引进的一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