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准备托福考试的那一刹那开始,直到托福考试结束,每天都要坚持做的就是“跟读训练”。形象一点说,进行“跟读训练”就好像是运动员每天都会做“有氧训练”(通常是跑步,或者是蹬车等等)一样。备考托福,当然要做很多功课,跟读托福听力录音是其中最基础、最必要、最有效的功课之一。
在“听力考试”中,考生能够做对题目(甚至做对全部题目)需要三个层面上的能力:1) 听得清;2) 听得懂;3) 记得住。
首先是“听得清”。未经提醒的话,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做错了题目是因为“没听懂”——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多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根本就没有听清。没有听清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考生跟不上录音中说话者的节奏节拍。跟不上节奏节拍的原因也很多,大抵上包括以下几点,主要来自于中国学生自己讲英文的时候存在的一些缺陷:
不注意分辨元音的长短:英文语流中每个音节的元音是有长短之分的,比如,“peck”与“pack”,或者“beech”与“bitch”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元音的长短。
不注意正确的重音位置:英文的多音节单词中的各个音节往往是有重音与非重音之区分的,如果听力录音中某个单词的重音与我们自己习惯的并不一样的话,就会形成障碍。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没考过托福的时候,我一直把“kilometer”的重音放在/k?/上,可是托福听力录音中这个词的重音在/l??/上。
不了解可能存在的省略现象:有些单词,在自然语流中并不像标准词典中所标注的那样,而是常常出现辅音、元音、甚至整个音节省略的现象。另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个词是“unfortunately”。这个单词按照国内常见的英文词典上的音标标注,应该读成/?n-?f?:-??-n?t-li/,然而,在托福听力录音中总是被读成/?n-?f?:?-n?-li/。与我们习惯的少了一个/j?/的音节,还少了一个辅音/t/。
不熟悉美式英语发音:美式发音有它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托福听力录音中,“tomato”,读的不是我们所习惯的/t?-?mɑ-t??/,而是/t?-?me?-t??/。再比如,“past”不是我们国内教材中常常标注为的/pɑ:st/,而是/p?st/。
不了解强读弱读规律:自然的语流中,即便同样的单词,也可能出现元音的长短并不一致的情况。比如,“community”这个单词,被强读的时候,与被弱读的时候,其中的/ju:/长短、音调都不一样(这个例子详见“强读与弱读”)。
……
所有这些潜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跟读训练”解决。相对于很多人主张的“听写训练”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跟读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当然,还有另外一好处就是“一举多得”。跟读训练,需要学生经过 “精听”、“分析”、“模仿”、“纠正”、“重复”、“记忆”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反复,其中的“模仿”,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反过来改进自己听清楚的能力;另外一张面,只需要通过一小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使自己的语音语调都相当接近托福听力录音,对口语考试成绩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是“听得懂”。“听”是输入的一种,正如“读”是输入的另外一种一样,而“输入”进来的信息要经过“处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听得清”,并不一定能够“听得懂”。不妨想象一下,在大学经济学课堂上,如果一个小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讲,教授讲的每句话他都肯定听得清,但这小孩子不一定能听懂多少,至少做不到听懂教授所讲的全部内容。“听得懂”需要语音知识之外的更多能力。对很多备考托福的学生来讲,已经能够全部“听得清”了,却依然“听不懂”,那就基本上是词汇问题。
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过分简单化。单纯地“背单词”很多时候并不解决问题。为什么呢?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我的观察是,很多学生的缺陷并非单纯来自所谓的“单词量”,准确地说,应该是“概念体系不完整”。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同样涉及到阅读部分。比如,“rodent”这个单词,很多学生看到它的反应是,“晕,肯定背过……但,是什么来着?”为什么这个单词很多人记不住呢?它的意思是“啮齿动物”。对很多学生来讲,背这个单词的真正难度在于,即便是中文的“啮齿动物”,他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又如何记住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概念、且又是用英文表述的那个概念的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