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原因:初级颞区功能障碍 (temporofrontal dysfunction)、脑干功能障碍(brain-stem dysfunction) 。
认知原因:
1、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 Baron-Cohen等(1995) 提出自闭症者系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因此有无法认知他人脸部表情、或传达情感困难(但是能理解喜爱和简单的情感);
不会表达手势、无法理解他人有不同的讯息、无法区辨真实与外表、不会想象或欺骗假装、亦无法处理会话中的新旧讯息等社会沟通障碍。
2、情感论 (affect theory) Hobson (1989,1990,1993) 解释自闭症者因为无法接受或响应他人情感表达之内在情感缺陷,因而在婴幼儿期没有必要的社会性的经验以发展出社会性理解的认知能力。
这说明了自闭症者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及模仿缺陷,但无法解释零碎天赋、视觉优势及仿说等症状。不过,此说法呼应了肯纳的主张。
3.执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 论 Ozonoff (1992) 认为自闭症者可能是前额叶功能损伤造成的,因此有固执而刻板的常同行为、有限的兴趣表现、笨拙的动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会互动、欠缺情感反应、及高层次的抽象认知缺陷等症状。
4.中心连贯薄弱 (weak central coherence) 论 Sperber 和 Wilson (1986) 主张自闭症者系因其讯息处理能力无法将外界环境刺激转变成有意义的讯息,再将新旧讯息加以连贯起来,所有才会有精于积木排列组合或优异的机械性记忆力等零碎天赋的表现。
表现类型
1.无语言型:通常会被误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分为有变化有弹性的仿说、没有变化没有弹性的仿说。前者被视为自闭症儿童具有表达沟通的意图;后者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地重复某些字、词、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无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无通常意义上的文法含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地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闭
暖星社区是面向孤独症(自闭症)群体的综合平台——这里有顶级师资和学习资源,全国康复机构信息,孤独症知识库,让孤独症群体生活得更好!
自闭症的致病风险因素
基因因素
首先要明确的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没有单一的致病因素,就好像每个有孤独症的个体都各不相同一样。现有的研究证据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是由一系列原因所共同导致的,包括基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个体表现出特征性的行为症状。
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受到遗传基因差异或突变的影响。研究证据显示,男孩患孤独症的概率要高于女孩,这可能是受到与X染色体相关的基因差异影响;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都患孤独症的概率大约是60%-90%,但这一比例在异卵双胞胎中是0%-10%;差不多20%的有患有孤独症的哥哥或姐姐的婴儿后来也被诊断为孤独症;如果有一个以上的、患有孤独症的兄弟姐妹,儿童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风险会更高。在快速、精确的基因序列测定工具和大量DNA样本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在确定与孤独症相关的基因因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00个的孤独症风险基因被发现。大约15%的孤独症个体有明确的基因突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风险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作用影响了个体早期的脑部发展,导致其发展出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生物学因素
基因编码的异常可能造成脑部发育的异常机制,导致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认知和神经生物方面的异常,以及症状性行为。
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相关的神经生物学表征包括:
(1)和多个脑区相关的基因编码发展出现问题:包括大脑的额叶和前颞叶、尾状核和小脑;
(2)大脑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发展异常:包括额叶和颞叶的灰质增加;到青春期阶段,与大脑灰质相比,大脑白质减少;在小脑和大脑边缘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性上的差异;
(3)大脑对环境反应的差异:包括婴儿期对动态视线转移的神经敏感性降低;与社会加工相比,更偏向于非社会性加工,并在事件相关电位上存在左右脑不对称性;社交神经发展(与社交决定、社交情绪相关的神经发展)的规范模式受损,导致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力下降。
环境因素
在孤独症风险基因存在的前提下,一些非基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儿童发展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风险。最常见的环境风险因子包括儿童出生之前和出生时所受到的环境影响。例如,怀孕时父母的年龄比较大(包括父亲和母亲的年龄)、怀孕时母亲生病、极度早产儿(妊娠期小于32周)、过低的出生体重、难产,特别是那些包含了生产过程中婴儿脑部缺氧的难产过程;过度暴露于农药或各种空气污染也可能增加母亲怀上有孤独症的宝宝的风险。但是我们必须牢记,这些环境因素本身是不会造成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只有和基因风险因素相结合,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儿童的患病风险。
错误的“冰箱妈妈”理论
虽然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起因是很复杂的,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不是不良的养育方式造成的。1943年,第一个描述了孤独症的Leo Kanner博士认为孤独症是由冷漠的、没有爱心的母亲所造成的(冰箱妈妈理论)。这种对孤独症致病原因的误解导致一个时代的父母背负了沉重的枷锁,为自己导致孩子生病而感到愧疚、自责。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Bernard Rimland博士,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帮助全世界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生物疾病,而不是由“冷漠的父母”所引起的。
都说自闭症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但是星星的孩子坠落凡间,也要学会与人沟通,生活独立呀。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的一种亚型,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为主要特征。
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后表现明显,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障碍
在社交发展方面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技巧。至少须具备下列中的2项症状
(1)极度孤独,明显缺乏社会情绪反应,与父母之间缺乏依恋,与人接触缺乏目光接触,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
(2)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
(3)不能与其他儿童建立伙伴关系
(4)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5)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支持或安慰。
2、言语障碍
沟通方面出现障碍和喜欢重复他人的话或广告词,至少须具备下列中的2项症状
(1)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可有以手势或其它形式来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
(2)刻板重复一些词语,与环境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无明显联系;
(3)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异常
(4)言语的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害
(5)两岁以前言语功能发育正常,但两岁后出现障碍,甚至完全不会讲话。
3、行为方面
兴趣和活动异常,拒绝改变习惯,兴趣狭隘,多动,注意力分散等,至少须具备下列中的1项症状
(1)兴趣刻板、狭窄(例如专注日期、广告、气象报告等);
(2)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
(3)强迫性地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性行为;
(4)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姿势;
(5)对某些东西(玩具)的非主要部分特别感兴趣(例如对气味、噪声等);
(6)对个人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任何变动。
目前综合康复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主要矫治手段是特殊教育和心理行为干预方法。
一般来说,8岁前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帮助其回归社会。
目前比较流行的干预方法有: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学法TEACCH、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ECS、社交情绪调控交互支持、地板时光、社交故事、早期丹佛干预模式。
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时,家长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要尽快去医院诊断,如果确诊为自闭症,要尽快带领孩子进行干预,在家长还不懂的如何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去机构对孩子进行评估,进行系统的干预训练,家长也一再老师帮助下,学习干预方法。
建议选择正规的大机构,比如东方启音,做自闭症相关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有十多年了,在业界也有了一定的口碑,建议家长可以咨询一下。
自闭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