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

2024-11-26 09:31: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身上通常会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等等,就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留守儿童许多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空白,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年在外,对孩子照顾不够,心存愧疚,一方面是爱子心切,所以偶尔回来一次总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主要是物质方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视而不见或不忍心责备;而爷爷奶奶们则:一是隔代亲;二是感觉孩子这么小爸妈又不在身边很可怜,还有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且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至于习惯问题,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因此,许多老人对自己的孙子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则。长期下来,这些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依赖心强、自理能力差、爱撒泼等不良习惯。
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用处,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生受其累。孩子若能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一生受益无穷。而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好家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如实反馈给家长,还要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如果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更要与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果时间和工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时常到学生家里走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同时向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宣传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信任,让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建立并实施好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心、谈心活动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爱心、有宽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老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们往往爱的都是一些“听话生”“尖子生”,而对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学困生”却漠不关心,“问题学生”和“学困生”身上都还是有一些闪光之处的,做老师的平时要多留心观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引导和利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使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
通过此活动,融洽师生感情,进行学习目的的渗透;实行代理家长制,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再从留守儿童身边找优秀学生事迹,为每个留守儿童树立学习榜样,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4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信心的习惯
留守儿童大部分因远离父母亲人,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加之隔代亲的弱爱,无约束之感,养成不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乱花零钱,打闹严重等不良习惯,似乎有一种破罐破摔的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树立学习信心,笔者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根据儿童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我平时观察他们各自的长处,寻找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表扬。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留守儿童也有他的闪光点。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每个闪光点。
5培养留守儿童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
首先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其次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之间充分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总之,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关注、齐参与,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尽到监护的职责,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