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东征伐吴,赵云为何没能劝阻?

2025-02-03 00:48: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事后,诸葛亮有一句话说:“如果法正还在,必能阻止主上东征;假如刘备一定要东行,也不会造成这种全军覆灭性的失败。”根据这句话分析,诸葛亮应该是没有直接劝阻刘备,其原因在之前文章【若法正在能劝阻刘备东征?诸葛亮为什么不劝?】中有论述。但有一个人也劝过刘备,这就是赵云。赵云在刘氏集团中,资格比较老,和刘备的关系比较近,他为什么也不能阻止刘备东征呢?

刘备伐吴,是因为孙权单方面撕毁了孙刘两家的盟约,背后偷袭江陵,杀了自己的大将关羽。刘备在失去自己兄弟一样的大将关羽以及最重要的前沿阵地荆州之后,一时间失去理智做出伐吴决定,在多数人的反对之下又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当然责任在他,怪不得一班大臣。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说法正若在,就能阻止刘备东征呢?这说明,劝阻刘备东征的人力度有问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赵云劝阻不了刘备,问题出在哪儿?

先来看看赵云是怎样劝阻刘备的。

据《三国志》注引《云别传》记载:

孙权偷袭荆州,杀了大将关羽,刘备非常愤怒,想起兵讨伐孙权。赵云谏阻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况且先灭了魏国,则吴国自然就会臣服。曹操虽然死了,他的儿子曹丕篡位夺取了国家。应该因应众人这种不平之心,及早图谋夺取关中,在夺取了关中,占据了黄河和渭河的上游,然后居高临下来讨伐曹魏逆贼,函谷关以东的义士必然带着粮食排着队以迎接我们这支王者之师。我们不应该放下魏国,而先与吴国作战;两国一旦交战,不是很快就能结束的。”

刘备没有听从,还是东征了,留下赵云督江州。

在这段话当中,赵云提出了谁是政治上的敌人问题,应该先灭魏还是先灭吴的问题,再就是灭魏的有利方面和灭吴的不利方面。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在这三个方面能说动刘备吗?

刘备政治上的敌人是谁?

曹操是刘备政治上的对手,也是刘备的敌人,这没错。刘备这样认为,诸葛亮这样说过,蜀汉国依此当作政治纲领,以便让自己立国有据,师出有名。但问题在于,曹操是刘备的唯一敌人吗?从刘备的角度看问题,当前最主要的敌人是曹魏政权吗?

假如说刘备还没有当皇帝,这种观点是成立的,因为汉献帝才是天下的“主人”,他曹操把主子控制起来,代替主子说话,他不是奸贼还有谁是?所以,那时候不管是谁和曹操交兵,都要把曹操说成是“汉贼”,以避免把自己和曹操的交战,被人说成是地方反抗中央。

当刘备成为皇帝时,矛盾的主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备把自己看成是天下的“主人”,而且是正统的“主人”,天下不服从蜀汉国的都是敌人,不管你是自称皇帝还是没有称王称帝的诸侯。

赵云说孙权不是国贼,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成立吗?每一个不臣服的人都是贼子!更何况孙权向“篡盗者”称臣,偷袭蜀汉王所有的荆州,难道不是最现实最危险的国贼吗?拿孙权不是国贼说服刘备,能指望成功吗?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政治动员令使用的言语,最不应该用来对皇帝说,赵云却恰恰拿来说了。

或者有人说,周瑜、诸葛亮不是都说过这样的话吗?关键就在这里,周瑜、诸葛亮表面上是在“主子”面前说曹氏是“汉贼”,实际上他们是站在主公面前说给臣子们听的。赵云这种说辞,实在是用错了对象。

应该先灭魏还是先灭吴

在赵云看来,应该先灭魏,一旦灭了魏国,则吴国自然臣服。这里有两个问题,谁是当前最主要的敌人?要灭魏从什么地方进兵?不用说,赵云不能说服刘备在于,谁是蜀汉国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两人有着根本的分歧。杀大将,夺荆州,刘备认为孙权这个“贼子”才是眼下最主要的敌人。

而赵云没有提出当前该如何处理吴国的问题,只是说日后自然“臣服”,可刘备等得及吗?刘备要的是“报仇雪恨”并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臣服”。再就是先灭魏从哪儿进兵的问题?刘备和曹操争夺过汉中,他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再夺取关中呢?恐怕他非常清楚,那条路不好走!而关羽曾经进行过襄樊之战,引起了曹魏朝廷震动,即便是要灭魏,从哪儿进兵有利,不是很清楚吗?

有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搞清楚,刘备东征是伐吴,不是灭吴!他的目的就是夺回荆州,因为他自认为在荆州有很好的民众基础。赵云用灭吴代替伐吴,没有提醒刘备这时候伐吴也等于是和魏、吴两国开战,想说服刘备不是很难吗?

灭魏的有利方面和灭吴的不利方面

在赵云看来,曹氏父子篡汉,魏国内部多数人是心内不服的,只要刘备出兵占据了关中,然后从黄河、渭河顺流而下讨伐曹魏,关东义士都会拿着粮牵着马前来迎接。把“灭魏”之举说得这样轻飘飘,能让谁信服?曹丕称帝,魏国内部有人不服不假,但这样的人有几个?尤其是掌握实权和军队的有几人?

再就是,关中那么好“图”,刘备为什么不早图?魏国的综合国力,比吴、蜀两国还要强大,先和吴国交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难道和魏国交战,能够很快取胜吗?把不容易的事情说得很容易,把相对难度小的说成难度大的,这是赵云在形势分析上不能说服刘备的地方。

不涉及关羽问题,是赵云不能说动刘备的关键因素

刘备伐吴,很大的原因是东吴人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因此,替关羽报仇,就是刘备伐吴的公开理由。应该不应该为关羽报仇呢?这是一个君臣情感的问题,也是一个诸侯笼络人的问题,假如刘备对关羽被杀置之不理,那他又怎样来统治蜀汉国?

当年公孙瓒和袁绍争战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出在这里。公孙瓒有别将被敌人围困,公孙瓒不去救援。他的理由是,我现在救他一个,以后的人都会等待救援而不出死力作战;今天不救这一个,后来的人都会想起这个人来自己勉励自己。

但事物却向着公孙瓒相反的方向发展,当袁绍进攻他时,南部边界的将领都不出力,致使袁绍很快突破了公孙瓒的边防,长驱直入打到公孙瓒的易京。公孙瓒的这些将领认为,在大兵压境之下,守是守不住的,因为他们知道,不会有人来救他们,所以他们不会为这样的主公白白送命。结果是有想出力的将领,也是被部下杀了。刘备是从最底层起事的领袖,难道他不知道这种利害关系?

赵云作为刘备的老部下、老兄弟,为什么不提出如何为关羽报仇问题?对于这件事,有人远在魏国都看得很清楚,认为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必然出兵伐吴。

这个人就是魏国的侍中刘晔

当时,魏文帝曹丕诏令群臣预料刘备是否为关羽报仇,出兵攻打孙权。众臣都议论说:蜀是一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了,军队被歼灭,国内恐惧,没有理由再出兵。”只有侍中刘晔说:“蜀虽狭窄薄弱,但刘备试图想以威武来自强,势必用兵来表明自己的力量有余。况且关羽与刘备之间,既有君臣的名分,又有兄弟的情份;关羽被杀,不能为他出兵报仇杀敌,就不符合于君臣、兄弟之间祸福与共、善始善终的情分。”

赵云作为老部下,最应该的就是动之以情,而他恰恰忽视了这个“情”字。

另外顺便说一点,赵云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左右刘备。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也就是说官大话语权也大。赵云只是一个翊军将军而已,这种将军隔着征、镇两级,离前后左右将军甚远,更不用说那种直接任命的大将军了。还有,刘备时期赵云连一个侯爵都没有,足可见其地位不高分量不重。

赵云说刘备,论据、情分、地位三者都不具备,也真是难为了赵云,也难怪他说服不了刘备。顺便说一句,诸葛亮为什么不说服刘备?三国故事平台之前有专门论述,通过赵云的事例也可以想到,稳重的诸葛亮,恐怕也是没有找到有把握说服刘备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