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于信用管理师、数字视频合成师、集成电路测试员、微水电利用工、智能楼宇管理师等诸多带有太多时尚和科技蕴涵的新名词,人们也许还有些云里雾里。但作为国家承认的新职业,他们带着蓬勃的朝气,在“十五”期间,大踏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 也许今天,我们对信用管理师等新职业,多少感觉有点晦涩不明就里,然而若干年后,它们很可能会成为职场上十分平常的职业术语。曾几何时,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等与计划经济紧密相联的工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无迹可循;裱棚工、抄写工、烧水工、 掏粪工、送煤工、铅字排版工等老行当,亦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模糊的风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飞跃,职业结构调整的频率越来越紧凑越来越加快,老行当渐行渐远,新职业风生水起。如会展策划师、景观设计师、芳香保健师、宠物健康护理员以及令人匪夷所思的牛肉分级员、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等新行当,名正言顺地加入了职业正规军。 这些新职业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全新职业,就是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性工作;二是更新职业,是指原有职业内涵因技术更新产生较大变化,从业方式与原有职业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 毋庸置疑,新职业的诞生和成长,不仅仅记录了职场发展的轨迹和程度,而且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折射出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 新活法五花八门滋生新行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吃饱穿暖,而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活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大批提供相关服务的从业人员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个稳定的群体,新兴职业应运而生。 无数个职业称呼的改变,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理发员” 变成了“美发师”,“炊事员”改叫“烹调师”、“营养配餐师”,“保姆”改称“家庭服务员”,等等。从“炊事员”到“烹调师”再到 “营养配餐师”,其间的变化是最明显不过的。“炊事员”的时代,人们满足于一个饱字;而如今,在“烹调师” 、“营养配餐师”等新称呼流行的时代,人们则追求的是好,既要吃得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职业内涵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每多一种要求,就多一种供给;每多一种新职业,社会就可为我们多提供一项新服务。事实上,新生活滋生了新职业,新职业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新职业分工明确细化人才种类 “三百六十行”这一中国人的传统说法,早已成为一个逝去的概念。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多、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细分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内涵已远非“三百六十行”所能概括。 分工细化,使人才越来越专业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去年8月实行新职业发布制度以来,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发布了5次共50种新职业。随着策划风潮此伏彼起,仅“策划师”一项,就有四种之多,如商务策划师、会展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房地产策划师等;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与宠物有关的新职业也随之增多,仅专业维护的职业就有“宠物健康护理员”、“宠物医师”等。 产业的不断细分,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本只起辅助作用的功能,也逐渐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从前遍布在学校、机关、社区里的“政治思想辅导员”,其工作职责中帮人们疏导心理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师”的前身,其中为人们找工作出主意的那一部分现在演变成了“职业规划师”。 新职业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 当新职业有了职业定义、职业标准之后,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鉴定方案也会相继出炉,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规范也就有了现实的依据。 对新职业名称的统一和规范,为我国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和规划,进行就业人口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时,可以根据新职业定义和职业描述的内容,向求职者介绍有关的职业信息。这为实现我国劳动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