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的饮食文化?

2024-12-30 21:19: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清代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菜肴是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导作用。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满族先民时期主要从事渔猎业,居无定所,食不定时,有时一家人举行宴会,大家都无拘无束,载歌载舞。进入辽沈地区以后,从事农耕生活,传统的聚餐已不多见,但满族人好客的习俗经久不衰。一般的客人或老人从外边进来,年轻的媳妇马上出来施礼迎接,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满族人以烟待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不仅成年男女吸烟,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吸烟,故民谚东北三大怪,其中有一条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之说。以前客人来进餐,由族中长辈来陪同,晚辈人不同席,年轻媳妇在旁伺候。平时,家中人就餐,上辈人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满族人有红白喜事时,设肉食宴,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参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兴。至今满族人仍有杀猪时,把亲友、邻里请来吃白片肉、血肠的习惯。

回答2: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清代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菜肴是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导作用。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满族先民时期主要从事渔猎业,居无定所,食不定时,有时一家人举行宴会,大家都无拘无束,载歌载舞。进入辽沈地区以后,从事农耕生活,传统的聚餐已不多见,但满族人好客的习俗经久不衰。一般的客人或老人从外边进来,年轻的媳妇马上出来施礼迎接,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满族人以烟待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不仅成年男女吸烟,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吸烟,故民谚东北三大怪,其中有一条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之说。以前客人来进餐,由族中长辈来陪同,晚辈人不同席,年轻媳妇在旁伺候。平时,家中人就餐,上辈人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满族人有红白喜事时,设肉食宴,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参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兴。至今满族人仍有杀猪时,把亲友、邻里请来吃白片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回答3: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回答4:

满族人口约982万,大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北京市。主要从事农业。城市中,工人和知识分子较多。满族历史悠久,周秦时的肃慎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都是满族的先民。 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主食品种丰富,有饽饽、煮饽饽(饺子)、米饭、秫米水饭、高粱米(秫米)豆干饭、饸饹、豆擦糕、酸汤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 下边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主食。
  [饽饽]:除用麦面做的馒头称饽饽外,还有豆面饽饽(黄黏面加豆面蒸成)、苏叶饽饽(黏高粱面加小豆泥,外包苏叶)和年糕饽饽(用黄黏面团包入豆泥蒸成),是满族日常主要食品。
  [小肉饭]:又称鞑子饭,是传统食品。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一起焖制,如果多放些水,则成鞑子粥。
  [龙斗虎]:用大米、秫米、小豆合焖的饭。因"斗"与"豆"谐音,大米、秫米喻之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宽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麂、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常见的菜肴有: [白肉血汤]:将鲜猪血灌入鲜猪肠内煮熟,切片,与白水煮成的猪肉切片后同码盘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坛肉]:将猪肉切小块,煸炒后加葱、姜、大料、腐乳汁,放坛中文火煨烂。
  [豆泥酸菜汤]:将泡发的黄豆捣成泥,酸菜切块炒透,放入肉汤、黄豆泥,调好味,炖透即可。
  [炸鸡蛋酱];将鸡蛋液搅匀,倒入热油锅中,边搅边炒,再倒入酱油、大酱。食用时配大葱、黄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去老帮,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烫一下,码入坛中,一层白菜墩,一层芥末面和白糖,最后淋上一层米醋,捂严,一天即成。味道酸甜辣而爽口。
  [乏克]:满语"包儿饭"或"菜包儿"。做法是将米饭、炒菜、葱段、炸酱用菜叶(白菜叶、苏子叶、莴苣叶)包裹成长卷形食用,饭菜合一,经济实惠。 [萨其玛]:油炸条甜饽饽,是著名糕点。 满族人忌食狗肉,好喝茶。东北地区满族有喝酸茶的习惯,即用小米或稷子米泡到发酵后煮熟,将米汤加茶叶煮开,放些糖即成。也有煮制奶茶的。

回答5:

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