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读后感(500字)

好心人帮帮忙!!!!!!!!!!!!!!
2024-11-29 21:13: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作为孔明,他一直比较喜欢故弄玄虚。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位信仰神秘主义的前辈。我从小就知道孔明,觉得他跟诸葛亮都是我国历史名人,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被同桌女生教训,她告诉我,孔明也姓诸,叫诸孔明,跟诸葛亮是亲戚。我很欣慰,这两个名人终于可以扯上关系了。可是仅过了一个多星期我就意外地知道真相了。丫骗了我。所以我一直喊她丫头片子。

年幼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孔明是个老者。我觉得这可能与我当时看的一张画相有关。当年姥爷家墙上挂着一幅水墨画儿,画的是三顾茅庐,其中有一个长胡子的老头儿,戴着灰色方巾,穿着拖地长衫,那就是孔明。后来我又看到了很多孔明像,都是胡子很长,一副老朽模样。我就认为孔明就是个老头儿,他没有年轻的时候。以至于后来当我知道孔明享年只有五十四岁的时候,我都难以接受。他出山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假如把他放到八零后,那他应该生于1982年。这让我难以接受。我也是个男的,我也有胡子。据我的了解,二十六岁是不可能长出那么多的胡子的,何况那时候人们普遍发育很晚。我想,可能是因为中国人觉得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而孔明年纪轻轻就办事很牢,与常理不符,所以被打扮成了一副大叔的模样,这就可以理解了。

孔明出山之前应该是一个小地主。作为一个布衣,他从小一直跟着他叔叔诸葛玄混饭吃,叔叔死了之后,他就和弟弟诸葛均在南阳种地。可是他却有时间读很多的书,天文地理的,没事还作两首“梁父吟”。他还有个小童专门给他看门,端茶倒水,迎来送往的。他还了解很多资讯,明白天下大势。当时也没有小报新闻,他肯定是到处打听(说到这里,我脑子中出现这样的画面:孔明每天一大早就跑到荆州城去看告示,打听公文),简而言之,他就是一个包打听。他还有很多时间到处玩儿,而且几天几夜不着家。假如他肯亲自种地,那地里肯定全是草。他还有很多朋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什么的,大家常常聚聚会喝喝小酒什么的。从这些迹像来看,他在南阳根本就没有躬什么耕,他的日子相当清闲,他可能是一方地主,掌管卧龙冈上的土地,收租度日。不过他还算是一个讲究以文化领导佃农的管理者。他教佃农一边干活一边唱他作的歌曲,以便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段时间里,孔明与世无争,除了老婆长得丑点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假如就这么过下去,说不定就成了一个作家什么的。没发生的事,谁知道呢?

孔明对自己的未来是有规划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准备那么详细的军事地图,以待刘备来访。据我所知,孔明走的时候没有带上老婆黄月英,要不然孔明也不会动不动就与刘备“君臣同榻”。可是如果有人说孔明跟着刘备走是为了躲避黄月英,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认同的。因为孔明是信命的,他一生尽人谋,可是也很能接受天定的结果。诸葛一家配丑妇,这也是天定,所以诸葛亮会接受这个结果。假如你看看诸葛亮的儿媳,你就一下子明白了。诸葛瞻的老婆是刘禅的女儿。刘禅的两个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试想,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活脱脱一只大猴子。张飞豹头环眼,声若巨雷,简直是头野猪。猴儿配猪,能生出什么国色天香的宝贝公主来?所以,一旦说起孔明为了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我就想到了孔明一家悲惨身世。孔明出山,虽然自己远离了黄月英,但是后患无穷。孔明那么聪明,肯定不会算计到这一点,可是这是天意,有什么办法呢?与其纠缠在这些事情上,还不如不管它。孔明出山是真正地想做一番事业,绝不是害怕丑老婆。

众所周知,孔明后来跟周瑜有一腿。这段感情让后人痛惜不已。按理说,相爱的两人,应该互相理解,互相照顾,互敬互爱。可是由于时局的关系,两人不得不作出一些唯心的选择。为什么呢?说到这两人,不得不提刘备。刘备命硬,“数丧嫡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至于后来他都不娶正妻了,让甘夫人以妾的身份料事家事。刘备的老婆都短命:甘夫人生阿斗后没两年就病故。靡夫人长坂坡死于非命。孙夫人在火烧连营之后投江自杀。刘备又素来不看重老婆,他曾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三国演义•十五回)。正好来了个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三国演义•三十七回)”,“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引起了刘备其他玩伴的嫉妒,“关羽、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可是刘备已然心属诸葛亮,纵然是八拜之交,也不顾了。刘备还拿出平生仅有的一点文采表示与孔明的情深意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据我所知,现在所说的“鱼水之欢,就是这么来的。没有办法。老大说话,莫敢不从。“羽、飞乃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可是,孔明并非真爱刘备,他爱的是周瑜。可是刘备是老大,且与周瑜敌对,孔明十分无奈。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孔明是刘备在周瑜处的常驻代表,由于住的时间长了,刘备还不放心,他对身边的人说:“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不知事体如何。谁人可去探听虚实回报?(三国演义•四十五回)”。特意去看忘孔明,并想把孔明叫回去。可是孔明显然更喜欢在周瑜这里长住下去,于是拒绝了刘备。刘备只好自己返回。毛宗岗在点评三国的时候也看出了这里的猫腻,说道:“鱼久脱水,毋乃涸乎?”一语道破。

作为情敌,周瑜与刘备在诸葛亮祭风之后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对抗。周瑜赢,则孔明永留东吴。刘备赢,则周瑜一生孤苦。所以当诸葛亮祭起东风之后,周瑜派丁奉徐盛携剑前往江边,要抢在刘备之前得到孔明。但是刘备终究是老奸巨滑,让赵云先丁奉一步抢走了孔明。孔明身陷刘备的掌控之中,只好索性来个一了百了,跟周瑜来个彻底决裂,对丁奉说“将军不必追赶”,赵云是我自己叫来接我回去的。赵云也是性情中人,了解个中缘由。但是刘备的命令又必须执行,只好射断徐盛船上的篷索,阻止徐盛追上来。在这段时间里,徐盛一直在喊“军师休去,都督有请”和“暂请少住,有紧要话。”(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徐盛在找借口,他说的都是实情。徐盛以为孔明不知道周瑜对他的一片深情,急于想替周瑜表白。可是他不知道,孔明早已经知道周瑜对他的一片深情了,只是身不由己而已。

孔明回到刘备处之后,就处于刘备的重压之下。他是个理智的人,明白跟周瑜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刘备也知道周瑜与孔明的关系,妒心强烈。而周瑜依然不死心,对孔明的爱转化成了对刘备的恨。他接连使出三条计谋,想夺回孔明。可是终没成功。最后一次,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刘备为了一劳永逸,想气死周瑜,故意逼孔明在山顶上饮酒取乐,让周瑜断绝念想。周瑜年少气盛,终于一命呜呼。弥留之际,周瑜收到诸葛亮手书一封,上面写道:“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三国演义•五十七回)孔明在这封信里面,表明了自己对周瑜的爱恋之情,可是也暗示周瑜,两人身处不同的阵营,这是不能改变的。

于是周瑜死了。死得无奈。他临死的时候还喃喃地说,“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五十七回)。任他再英姿飒爽,也扭不过命运的安排。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三国演义•五十七回)这首诗出现在《三国演义》的书中,人们都以为这首诗乃无名氏所作,却不知这出自孔明的手笔。从此,孔明再也没有离开刘备的阵营,除了赵云,再也没有人有与他谈论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们都知道,周瑜死后,孔明亲自去柴桑口吊丧。刘备看到周瑜已死,也就放宽一些,但还是派赵云带五百军,名为护送,实则监视。可是他却不知道赵云看着这段感情的来龙去脉,已然站到孔明这一边。于是孔明得以放心大胆地在周瑜的葬礼上大哭一番:“呜咱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三国演义•五十七回)。东吴这边的将领,尤其是鲁肃、丁奉、徐盛等人,哀其情切,于是灵堂里哀鸿遍地。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赵云在这段感情上的立场还是被刘备知道了。所以,虽然赵云是一代名将,也是五虎将之一,却从没有像关羽张飞马超一样,独自领兵,镇守一方。

刘备死后,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十年前的那场感情,就像做梦一样,让孔明心里变成死灰。赵云活着的时候,尚可与赵云聊聊往事。赵云死后,孔明再无可诉说的对象了。

孔明为了蜀汉的事业,为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的事业,鞠躬尽瘁。他只是为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忘却早年那段令他难过的往事。晚年的他,已经心如死灰,对于世事,已经不甚在意。

他的遗书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对于他这一生,他一定还有很多话要说。

可是,说给谁听呢?

当初弦歌把酒
谁料多年以后
本当携手共游
却逢多事之秋
莫若老死南阳
无知亦该无愁
远看你争我夺
只管春种秋收
天道变易难寻
断了青青子衿
只为三顾离家
柴桑口处逢君
双手火攻定计
并肩抗敌同心
雾江草船相试
帷幄宴上长吟
多年征战远走
梦中还望君丘
常念年轻岁月
与子抚弦泛舟
五丈原上风走
石头城边江流
定军山上回首
迷离难见巴丘

回答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选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

  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还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刘备统一三国,永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因此他才能成功。

  记得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意志坚决,遇事镇定自容,但是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终于积劳成疾。诗的第一句是指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间,表现了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

  我以后也应该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争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华儿女。

回答3:

平时在家里空闲时间都在看电视、玩电脑,很少去读名著。今年寒假我跟爸爸回老家过年,因为老家新买的房子没有装有线和宽带,父母又忙着出去办事,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看爸爸丢给我的一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宦官当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强胜劣汰后,到公元220年前后只留下曹魏、刘蜀、孙吴三国,直到曹魏的司马炎篡位统一三国成立晋国。

书中描述的众多人物,个个形象生动、个性独特、栩栩如生,刘蜀的军师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诸葛亮字孔明,是南阳乡野名士,《出师表》里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刘备三顾茅庐后,被深深感动而出山,自此就忠心耿耿为刘蜀打天下。

诸葛亮不但神机妙算、文采超人,而且还会天文、地理、工程等本领,我想大概是作者也像我一样喜欢诸葛亮这种人,把他写得更完美些吧。从书中,我看到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一个现代人民公仆的好榜样。

诸葛亮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人物不容质疑。但我在喜欢之余,也说点诸葛亮不足之处。

蜀国后期人才不济,远不如魏国后期,这也许和诸葛亮不分巨细事必躬为的作风有点关系,不把权利放给手下,手下就没有锻炼的机会。诸葛亮用人严谨,和枭雄曹操现成鲜明的对比,古话说的好,“英雄不问出身”、“不拘一格用人才”,在乱世之中,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的人才。蜀汉(就是前面说的刘蜀)后期,人才凋零,有个叫魏延的,应该还算是个不错的猛将,可是诸葛亮就因为他曾经为救黄忠把他的老主公杀了,就说他身带叛骨,不但一直不重用他,而且还在自己死前设计死后把他杀了。

华容道上关羽因为忠义、知恩图报放了曹操,我认为是诸葛亮设的局或者说是诸葛亮的错。诸葛亮应该知道关羽义薄云天,那么为什么要把华容道这个重要关卡留给关羽呢?而且还立了军令状(生死状)。1、要么就是诸葛亮失误;2、要么就是诸葛亮故意将关羽一军,因为军中资格最老最不服诸葛亮的就是关羽,立了军令状后放了曹操应该要砍头的,诸葛亮放关羽一马,给关羽一个下马威,也让关羽欠个人情;3、万一关羽真的杀了曹操,那么关羽的忠义就难两全了,声望不升反而降了,对诸葛亮来说也是一箭双雕之计。

诸葛亮的忠,还有他对自己诺言刻意的追求,是蜀汉灭亡的导火索。《隆中对》里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他坚持把复兴汉室为己任。蜀汉后期,他自知天命不久,就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大家都知道,战争是国家与百姓的最大灾难。如果诸葛亮修筑边关,坚守蜀道,搞好内政,联合孙吴对抗曹魏,也许蜀汉就不会这么早被灭,三国的历史就不至于这么短了。刘备曾经说过,阿斗如果扶不起,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诸葛亮在阿斗荒废内政、重用奸宦的时候,也不严加防范、更没有取而代之,致使蜀汉留下严重的后患,在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听信谗言撤去险道兵防,在魏兵围困成都后,不战而降。

对于诸葛亮的看法还有许多,但因为篇幅关系就不多写了。我的观点不是在反对诸葛亮是个能人,而是想说明一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回答4:

三人世界
他 他 他,伤心辞汉主。我 我 我,携手上河梁。
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却有相同的地位。
一个是织席小儿,一个是宦官之孙,另一个则是丧兄父遗孀。

织席的家门前有一颗千年楼桑,宦官的孙子小时候就颇有城府,信马由缰,行为不羁,不为世事牵绊。丧兄父的小时候很平庸,不为人们看重。

但是他们三个都是英雄。宦官的孙子感慨道,生子当生孙仲谋。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被人冠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称自己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是诗人,是政治家,也是一位军事家。罗贯中尽管贬曹扬刘,但不得不也佩服他的才华。他有志图王的理想,只有寄托英雄的身上。他的《短歌行》慷慨激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织席的,被人吪以,龙岂池中物,趁雷欲伸天。他始终在跟命运赌,自诩为皇室的子孙,应匡扶社稷,重振朝纲。命运之神最后垂涎于他,他得到两个兄弟,就是这两个兄弟,为他出生入死,为他攻城掠地,也就是两个兄弟,让蜀汉朝廷昙花一现。政治不允许太浓的感情成分。桃园义结金兰,隆中对将君臣之礼诠释为经典。他拥有的感情太多,分不清国家与个人喜好的关系。然而,他曾今辉煌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他的姓名。

父亲为江东基业铲下第一块土,最后吐血留芳花,中毒矢而死。兄长接过父亲的衣钵。含泪为父亲报仇雪恨,最终打下江东八十一郡,兄长毕竟年轻气盛,惨遭毒手,含恨而死。兄长传位于他时,已经奄奄一息了,他挣扎着最后一口气,说道,我打江山已八年了,本想扫平天下诸侯,圆了父亲未完之功,可命运不济。打江山兄弟你不如我,守江山哥我不如你,我不要你有多大作为,你只要守住既得土地,就是你的大功了。如今天下群雄并起,你在怎么努力,我看咋们能得到的就这么多了,你现在就要保住已得,静观天下,待以变。兄长用他八年时间完成了其他人一辈子可以完成的功业,所以有,江东之地,策之基兆也。他这样做了,他也成功了。他得到了他得到的东西,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煮酒论英雄时忽略的英雄。

三人成就了一个经典,一段历史的关于英雄的神话。他们凝望着历史的天空。那一段历史属于他们,是他们用生命写下不朽的传奇。

回答5: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时,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低年级,我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