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是一部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影片描述了凯恩跌宕起伏一生,这是特定年代中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普通的一生。凯恩的童年相当贫穷,却充满了真诚的爱,而一笔意外的财富却带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他在大都市中长大,发迹致富,又涉足政界,成为风云人物。他因与总统的侄女结婚而青云直上,又因与歌女的桃色事件而导致政治生涯的一败涂地。他晚年隐居于豪华的庄园中,但因第二任妻子的离开而过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寂生活,他一生辉煌,却在孤独寂寞中结束了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影片以“玫瑰花蕾”这一悬念开头,通过不同的人物回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凯恩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多面的、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凯恩经纪人塞切尔的回忆手稿中展示的是凯恩致富的过程,并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原则,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凯恩的同事伯恩斯坦讲述了他生气勃勃的奋斗精神,认为他是正直的;凯恩的好友李兰特叙述了他的个人生活,认为他才智卓越,却没有信念,心中只有自己;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回忆了他俩之间的情感生活,揭示了他对爱的追求以及极度的自私和强烈的占有欲;凯恩的管家雷蒙讲述了他最后几年的孤独和痛苦。影片用五个人的眼光来表现凯恩,他们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凯恩的一个侧面,是真实的,又是片面的,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侧面,才使银幕上的凯恩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立体形象。
通过这五个与凯恩关系紧密的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凯恩性格中的矛盾的各个侧面,如,他反对自己作为股东的“大都会”公司对人民的剥削,被金融家塞切尔认为“其实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他独行专断,又被认为是一个法西斯;他特意为苏珊建造了芝加哥歌剧院让其演出,却又在所有的报纸上用最犀利的言词批评她的表演;他辞退了李兰特,却又送去了两万五千元的支票;他渴望爱,却又亲手摧毁了爱……凯恩的这种矛盾性格造就于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美国是凯恩心中的信念,他被人称为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爱国主义、共产党、法西斯,他则坚称自己是一个美国人,凝聚在凯恩身上贪婪、专横、冷酷、自私等特性实际上就是当时美国被扭曲的普遍人性特征。以剥削牺牲人性为代价的资本累积造成了物质方面的富有和感情上的极度匮乏,这是凯恩身上存在的最大矛盾,他拥有无比的权势和财富,精神却无比孤寂,经济和政治上的追求毁灭了他感情上的追求,他渴望爱,也付出爱,但资本扭曲了他的灵魂,把爱看成了一种占有,因而他无法获得真正的爱,而他最大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忘却这种情感,因此他只能永远地处在追求——毁灭的痛苦的漩涡之中,“玫瑰花蕾”也只能成为他人生的一生叹息了……
对于凯恩,很难来下一个确切的评价,就如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我们看到的凯恩只是我们眼中的一个凯恩的侧面而已,也许较他们来说,我们多看到了凯恩的几个性格面,但谁又敢断言他认识的是一个完整的凯恩呢,就如同没有人敢说他眼中的哈姆雷特是真正的哈姆雷特一样。但是有这么一句评价正符合了我心中的凯恩形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英雄,在极度膨胀的欲望中走向了毁灭……”
http://www.18270.com/html/dianyingyingping/977.html
这里更多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2288/
http://www.dbmov.com/Article/159813/
http://www.dbmov.com/Article/159813/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 幕后/花絮
一句话评论: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
——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安德列·巴赞
《公民凯恩》不仅是部伟大的电影,它是有声电影出现初期的集大成者——犹如《一个国家的诞生》是默片时代的颠峰,《2001》漫游太空》建立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叙述——这些高峰屹立于其他所有的影片之上。
—— 芝加哥太阳时报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 法国著名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幕后制作:
关于电影
拍摄于1941年的《公民凯恩》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在几乎所有的电影排行榜上都是风光无限,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这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处在战前电影伟大传统的结束和四五十年代电影的开端之间,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构思新颖的仰角镜头和简约而富于表现力的纵深镜头, 独特而又自然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移动拍摄, 以及音响、对白、用光的革新运用和独具匠心的配乐),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摄的,但由于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影射攻击自己,因此提出抗议,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尔斯听到此消息大为震惊,他只有一个挽救方法,就是拼命在小范围里放映影片,把口碑传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评价使得雷电华顶住了压力,否则这部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少数人的记忆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才后重新发行,先从欧洲受到重视,转而在美国本土的电视上放映。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其所讲的故事有价值。影片由六段有着内在逻辑的闪回组成,这几段倒叙并非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影片将镜头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个人奋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主演、摄影、录音及音乐等九项提名奥斯卡提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影片涉及的现实人物,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剧本一项金像奖。
演员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是为演员度身定做的--不仅主角,就连管家雷蒙、政客盖蒂、童年凯恩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员多数来自威尔斯的以广播剧和舞台剧见长的水晶剧团,几乎没有电影表演的经验,但除了极少数的特写镜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奥逊o威尔斯本人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但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却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原因是片中没有可让演员"炫耀"演技的场面,但如果观众将剧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演员实在功不可没。
摄影
这部划时代影片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术上,该片首次采用了大景深镜头(即深焦距镜头),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及强度对比的黑白光影运用等。《公民凯恩》的构图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镜头的变化和停留中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张弛节奏。此外,还运用了堪称完美的蒙太奇镜头压缩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其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离异的过程,从结婚到离婚共八年时间,影片却只用了六个镜头就表现出来了。
为影片担当摄影的是格莱格o托兰德。托兰德加入剧组时已是好莱坞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但拍摄的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镜头都是威尔斯的主意。当摄影师表示机器已经摆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时,威尔斯便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入地下。
音响蒙太奇
《公民凯恩》的曲作者伯纳德o赫尔曼(1911-1975)也是水晶剧团的成员。这位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乐54部, 在其搭档奥森o威尔斯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凯恩》中,赫尔曼显示出对于复杂音响和音乐的处理能力,谱写了和镜头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乐,通过音响来转换场景。他的配乐犹如剧情的忠实仆人,并在其中一些段落显示出卓越才华: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的提名。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经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线性多元叙事
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上,《公民凯恩》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的手法,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多单元地去表现人物,使人物更为立体鲜活。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虽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史无前例的,从而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
非线性叙事技巧并非威尔斯首创,之前有几部好莱坞电影已尝试过,但威尔斯将这种"叠床架屋"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威尔斯更将玫瑰花蕾叫做"骗人的玩意儿",玫瑰花蕾的动机只不过是一个情节的嚎头,而通过对这一噱头的探索使叙事成型,将整个故事的蔓生枝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问题抓住观众,这也就使得该片带有侦探类型片的模式。
花絮:
·"玫瑰花蕾"在影片中被用来称呼小凯恩的雪橇,其实是赫斯特对情妇玛利昂·戴维斯身上一个最隐私部位的昵称,这导致了赫斯特的强烈举措。整个事件结束后,威尔斯声称他对整部影片的处理没有遗憾,只有一处,那就是"玫瑰花蕾",因为那真正伤害了戴维斯。其实戴维斯是一个非常聪明、很有才华的人,是电影企业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之一,绝非当时盛行的那种演艺圈女子傍大款现象。除了她喜欢喝酒和玩七巧板游戏之外,并不像《公民凯恩》中的那个苏珊·亚历山大。
·据说当年的奥斯卡评委都对威尔斯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嗤之以鼻,颁奖仪式上,每当念提名名单时念到《凯恩》,台下就会有嘘声。最终,此片只获得一项最佳编剧,据说那还是看在曼凯维支这根老笔杆子的面子上。
·此片的化装虽不像演猩猩那样彻底改头换面,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就凭那场跨越8年的早餐戏及两位演员年龄的微妙变化,就可看出化妆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而且据说威尔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从来就没亮过自己的真鼻子
·该片的剪辑是当时仍在当学徒的罗伯特·怀斯,后来他升任为导演,执导了经典的《地球静止之日》、《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等作品。他曾透露威尔斯很少参与影片的剪辑,这种拍完不管的特征也造成了他的第二部作品《安伯森家族》拍竣后惨遭电影公司摧残的厄运。为了让纪录片那段更真实,怀斯想出一招,把胶片拿到水泥地上磨,擦出那种穿梭过太多次放映机才会有的模糊感。
·为达到威尔斯追求的特殊效果,在只有10万美元(当时的价钱)的置景费的情况下,影片采用了大量特效镜头,据称特效镜头之多超过了30年后的《星球大战》。
·威尔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拍摄《公民凯恩》,因此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似乎以前从来没有人拍过电影似的。如片头片尾,当时的通行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员的名单放在前面,而威尔斯却将其挪到片尾,而且为主演的名字配上图片,尤其符合观众的心理。
精彩对白:
Emily: Really Charles, people will think...
Charles Foster Kane: What I tell them to think.
艾米丽:真的,查尔斯,人们会想……
查尔斯·福斯特·凯恩:我让他们怎么想他们就怎么想。
Thompson: No, I don't think so; no. Mr. Kane was a man who got everything he wanted and then lost it. Maybe Rosebud was something he couldn't get, or something he lost. Anyway, it wouldn't have explained anything... I don't think any word can explain a man's life. No, I guess Rosebud is just a... piece in a jigsaw puzzle... a missing piece.
汤普森:不,我不这样看。凯恩先生是一个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然后又失去了这一切的人。也许玫瑰花蕾是某种他没能得到或是失去了的东西。不管怎样,它并不能用来解释一切……我不认为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一个人的一生。我猜,玫瑰花蕾也许就是拼图上的一块,遗失的一块。
穿帮镜头:
·凯恩临终时没人在场,却有人听到他说“玫瑰花蕾”。
·影片的后半部在一场“宫殿”戏的开始,有一只鹦鹉似的鸟尖叫一声,然后飞走。若一格一格慢进,会发现鸟的眼睛是“透明”的,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后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种解释,有些人认为里面定有涵义,后来威尔斯出来澄清,说那是光学部门“扣像”时出的差错,没有任何隐含的意思。
·当苏珊坚决地告诉凯恩她要离开他时,凯恩留着小胡子;而在下一秒当他看着她走开时,小胡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就是大国民吗, 那个电影太经典了 都看看把 千万不要以为他是黑白的就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