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的详细内容

2024-12-30 16:58:1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照片是错误的。
虽然老板要价的纷争是在捞起第二具尸体(也就是穿白衣服的)时发生的,但是捞尸工是在将第二具尸体放到岸上之后,才在一旁等待老板和校领导谈妥价钱。
引用新闻中的原话:
【记者拿到的张轶10月24日在事发现场拍摄的74幅照片显示,16时45分第二具尸体的头部露出水面,王文柱在尸体的手腕上用绳子打结;16时46分绳子打结完毕;16时50分王守海做出《挟尸要价》一图中的挥手动作,在同一分钟内的另外两张图是王守海挥动的手落下和指向船头;16时51分,船靠岸,岸上的人正将尸体搬到岸上。】
【“挟尸要价”一图是对王守海用手指向岸边,指挥驾船人将船靠岸这一完整动作的分解之一。如果是挟尸要价的话,船能在一分钟之后就靠岸吗?】
【张轶称:“那个(获奖时的)图片说明是我后来自己写的,开始出现了问题,我就怕后来出现麻烦,所以我就把图片说明写得详细一些。”
至于获奖时图片说明中出现的直接引语“……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张轶坦承自己并无原始录音,是依据采访时听到的说法整理的。】
张轶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念解读了照片,而非照片的真实意思。
记者看到了74张照片,张轶却只对公众公布了60张照片,而且最该招人恨的捞尸老板的照片都被张轶进行了模糊处理,没谈价钱资格的捞尸雇工却被张轶放的很清晰。个中缘由很值得玩味啊!
如果不是张轶“欺软怕硬”,就是某些人达成协议后推出雇工渔民做替罪羊。没钱没势的人总是处于背黑锅的地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关于“挟尸要价”照片的说明,一开始的说明是“老板陈某在挟尸要价”,后来有人说照片上的人不是老板陈某,就改成了渔民王某,而且还加进去了一些语言。
为什么发现错误的时候,明明知道“挟尸要价”的是老板陈某,却不改照片而改文字,改成渔民在要价呢?
记者有一种毛病,喜欢追求震撼效果,而那张照片姑且不管它原本的意思是什么,但是配上记者从现场七嘴八舌听到的话而臆想成的文字,实在是“天作之合”啊!绝对让记者“爱不释手”!

关于详细内容《南方周末》报道的《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http://www.infzm.com/content/36929/1

我是学新闻的,自然知道记者为了追求震撼效果而片面报道或对图片进行各种处理或张冠李戴,这种现象很多的,为此闹的纠纷也不少,只不过没这件事闹的大。

照片是无声的,只是一个画面。同一个画面,在没有人做出解读前,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解读。在有人做出解读后,就会固定人们的解读思想。
给大家一个例子:
某学校校规极为严厉,夜不归宿将记过!三哥们回来晚了,准备翻墙进来。
一兄弟很小心地探头看墙内,见一民工站此,小声问:"有学校保安没?"
民工很镇定地做了个"ok"手势。
三男生一阵狂喜,翻墙进去,被蹲坑在此的三个学校保安成功抓获!
带走前,三男生回头向民工埋怨道"你不是说 ok 吗?"
民工道:"我不是告诉你们有三个保安吗。"

回答2:

《挟尸要价》是由《华商报》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2010年,《挟尸要价》夺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而照片的获奖,引来一片质疑之声。8月23日上午,据人民摄影“金镜头”评委会的调查,针对《挟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已出,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 此事件曾被媒体广泛关注,舆论一致谴责挟尸要价的行为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羞辱了所有国人

回答3:

众口不依的一次炒作而已。拿死去的人说事是无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