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熊王正当青年却死在了人类手下,我无法感受它的痛苦,无法理解一个母亲临死前的想法。她还未垂垂老矣,却已归天。白雪皑皑,冰雪仍在,寒冬腊月,冬天依旧。只是熊王的坟,隐蔽在太深的雪里,熊王的臣民们笨重而又庞大的身躯,无法向首领的坟跪拜。
在北极,熊王已死。
熊王的死会给熊群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它们知道是人类的有所作为时,那会如何发泄?想想看那贪婪万分的哈德森,一心想着害死善良的熊王,从而得到它身上的"金银财宝".熊王死了,它的对手是能够使用阴谋诡计的生物,它死于鬼蜮伎俩。
可能哈德森根本没有将心比心的认真思考过,如果他是维持草原平衡的熊王,在面对一些偷猎者狡猾而又残忍的手段时,作为熊王他会怎么思考?他当然不会想这个问题,因为他的眼里显示的只有"金钱"这两个大字。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熊王最终用最后一点儿力气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哈德森被金钱的魔力所控制,金光闪闪的珠宝使他想尽办法去伤害一头"浑身是宝"的北极熊王。会使北极又"战火纷飞",闹起一场"王位争夺战",北极失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重要首领——熊王。失去了熊王,北极将失去生态平衡,食物链将混乱。
一头头北极熊即将在一个个哈德森的阴谋下消失,一对对熊宝宝也将在一双双贪婪的目光下无影无踪,可能以后只能在史书上看到它们的行踪,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标本了。
即便以后在北极还能看到北极熊的话,难道这代表人类少了一些哈德森,增强了保护北极熊的意识吗?我还不知道那些"哈德森"们心里是否打着如意算盘,但我认为这熊王就如同战火纷飞、群雄纷争的三国时的邓艾,一心为国家着想,一心要统一中国,结束战火,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偷猎的哈德森就如同私心重重、背后下刀的钟会一般,是原本可以平静的生活秩序再一次走向混乱,无法安宁。
人类和动物都是一家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应该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何必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没有,哈哈
汪曾祺复仇读后感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
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
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
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船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
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还有他的《陈小手》,写一个土匪的老婆生孩子,他接来一个男医生为他老婆接生,母-子平安,然而陈小手抬枪把医生毙掉了,最后一
句话是“陈小手觉得很委屈”。委屈两个字居然道出了一个土匪心中万般的柔情,把这样一个词加在一个恩将仇报的角色身上,小说一下子产生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和
余韵。虽然他的小说数量相对较少,但几乎篇篇都很著名
有评论认为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这和他的出身和成长环境有关系:汪曾祺(1920~1997),元宵节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
个旧式地主家庭,三岁丧母,祖父和父亲对他影响非常大:他的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略高于秀才的功名,必须八股文写得好。有许多田产,开两家药店和一
家布店,但生活十分俭省,一个咸鸭蛋喝两顿酒。爱买古董字画,是个眼科大夫,看病从来不收钱,爱品茶,爱喝酒,酒后大声背诵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
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酒中仙。他的祖父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和诗人气质的,因为所处的环境,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他的思想很有意思:“幼读孔
孟诗书,思想基础当然是儒家的,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论语》的桌子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桌子上放的两部书,一部是
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理解的是,他订了一分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我的祖父祖母》)祖父这种复杂的思想对汪曾祺有
很大的影响,他给人的印象一方面是飘逸潇洒恬淡,但一方面有似乎饱含爱憎,只是不十分外露,他曾说:“我对现实生活感情是相当浮躁的”。而且汪曾祺自称
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者”也和祖父的浪漫气质相和。
他的父亲非常聪明,性情随和,多才多艺,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和练过武术,作画非常有功力,远近闻名,诗名不
大,但会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胡琴、唢呐等全会。手很巧,作冥衣,作风筝,养鸟,养蟋蟀。“我的审美意识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自
报家门》)正是因为有这种家庭文化的修养,汪曾祺也是书法、绘画等无不擅长,而且凭着很好的韵律和音乐感觉,他写了好多京剧的剧本,《沙家浜》、《范进中
举》、《杜鹃山》等,还写了一些小诗,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或时有佳兴,伸纸画放春。
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
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书画自娱》)
而且有熟悉汪曾祺的人描绘汪曾祺的风度,他“左手插兜,右手挥毫泼墨;画累了饮酒,饮够了作画;在女记者的簇拥下,笑谈诗书,调弄丹青,讲笑话;在聚会时自告奋勇高歌。”
其实士大夫和才子是有所不同的,士大夫往往是取得了功名并在朝为官的有才能的人,而才子则是与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和放浪不羁联系在一起,不过汪曾祺自
己有一套有关才子的说法,他在《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当代才子书系》汪曾祺卷序言里这样说:“才子往往与风流相连,多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喜欢
女人亦为女人所喜欢,才子与佳人是“天生的好一对儿”,“才子佳人信有之”唐伯虎可称才子之首。”
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顾诚曾说:“北京作协开会,整个会场有一双眼睛最聪明,那就是汪曾祺。”汪曾祺的小
说《皮凤三楦房子》中写修鞋的高大头适合写汪曾祺:“他那从眼镜框上面露出来的眼睛是彬彬有礼的,含蓄的,不露声色的,但又是机警的,而且相当锋利的。”
汪曾祺就是在用这种含而不露的智慧眼光观察着,思考着,但又沉默着。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
生气发牢骚的状态。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
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老干部。”林斤澜在全集出版前言中就说:“他也确有提刀四顾,破口叫阵的时候。”但林斤澜又说:
“淡与不淡都是实情。”这可能是说汪曾祺的作品给人的阅读感受的确是“淡”的,但同时汪曾祺的血脉又是“不淡”的,汪曾祺的淡泊和通达是一种人生境界,是
一个蔼然仁者的风范。正如他形容自己的恩师沈从文的话:
“淡泊不是人的品德,而是一种境界”。
汪曾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晚饭花集自序》)
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这与他追求的和-谐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种感情都很温和。
他称自己是“通俗抒情诗人”,他写的清风白水、竹篱茅舍无不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他曾表示:“我永远都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画
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这种对“斜,对微末的追求,表达着汪曾祺的民间立常
汪曾祺的笑:“把头歪过一边去,缩起脖子,一只手半掩着嘴,就这样偷偷的笑,那模样象京剧西游记中美猴王捉弄猪八戒得逞之后在一边洋洋得意,乐不可支,愈想愈开心。”
汪曾祺的文字清新,恬淡,静好,疏隽。心为那些文字所感动,惊喜溢于言表。都有些爱不释手了。好想把那些文字都捧在手掌心,含在口腹内。含在口中有馨
香萦于口齿,捧在掌心,那些文字在掌心化作一汪清水,清水映出一丛摇曳的蒲苇,一只翠鸟从蒲苇中飞出,清脆悦耳的叫声如音乐般美。苇下的水中鱼儿欢愉的游
动着。清晨的阳光穿过消气射入水中,折射出熠熠的波光,好美的文字哟。它的美蛊惑了我,让我无法从这画境中走出,我在这幻化的意象中徘徊、游弋,留连于他
的文字里,舍不得那清透的水,舍不得那碧色的蒲苇,舍不得那只鸣叫声如风铃般悦耳的翠鸟,还有那早晨柔和的阳光,轻淡的烟霭。那些文字如诗如画总是让人为
之悸动。
汪曾祺,只是这个姓已经含满了水性,充满了水的灵动与清透。我想其人也应该是水汪汪的。汪曾祺跟朋友说,他的小说留给一位法国汉学家的印象是满纸都是水。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汪曾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泓静水且折射出空灵的波光。
汪曾祺的作品也不是第一次读过了,上次公开课写的感想是过了火,但道理却也不曾有过错,只是有些年轻气盛,不愿理解汪先生的文笔类型罢了。
实际上,我同他的文风有很大相似的地方。比如,若让我随兴而为地写,我也会漫无主题,没有大致框架,却也不觉得如清汤白水一般无味。我也不知为何,思维散而不乱,也并非有意,只是没有严格的压力,轻松了一些而已。
我以前写作文也是潇潇洒洒,若见无骨而实存于内,上初三之后,周记是很少写了,考场作文一篇接一篇。也因此不敢信马由缰了。在谨小慎微地写了一段时间
后,只感觉力有余,而心不足了。感叹下每次作文都是之前写过的再现,痛于心却也不愿因一时快乐而失分,摇摇摆摆下度过了这段时光。所以谓在初三生活久了会
丧失很多东西,比如说文采。在这段不能任心遨游的日子里,看到别人轻松地写作就会很忌妒,也不在意文笔类型了,只是骂了个痛快!
汪先生写的文章有时散得就如梦境一般,比如《复仇》。没有大画面的杀谬,只是一些场面细致入微的描写,凭空中竟生出了几分诗意。他的小说不用一个字一
个字地纠缠不清,其实,猛然间一看,几个词语,半阕语句,就象浮出了一幅画一般,根本不用在意每个词的意思,只是体会语境而已。
“丢,莲花上出现一颗星,淡绿的,如磷火,旋起旋灭。余光霭霭,归于寂无。丢,又一声。”
莲花的幽静,星的璀璨,磷火的哀怨,人生的轮回,凭着想象,就可以看到夜的寂寞,却又不乏生机的孕育。
故事也就这样地继续,半读半猜地看下去,让人有些感动的是,
“有一天,两付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初读无甚不同,却要是懂得了故事之后,一切变的都那么不一样。这一线代表了屈服,却也同时代表了这隔代仇恨的终止。光是属于下一代的,当然是一种祈福。
接下来的一类,就是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事情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作家或多或少都有写过这个方面题材的文章,如《羊舍一夕》,《看水》,《王全》等,真的没有任何主题和意义,只是在记叙中表达人民对劳动的热情,和人民的淳朴,善良。
鹌鹑蛋评价:总体上看来汪曾祺的散文观与传统的散文观很相似,他没有很明确的散文文体意识,也就是不热衷于划分散文的概念范围;而且他十分强调散文的
“用”,强调有感而发,为事而作,讲求见解,看重风骨,注重文采(语言的运用)等。而且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受归有光的影响
非常深: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桐城派的文气贯通也对他有影响)
合格DVD八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