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豆腐和豆腐脑前期的加工几乎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提前把豆子泡发,然后通过机器或者是石磨把豆子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加工成豆浆,然后再用细网布,把豆渣过滤出来,过完豆渣的豆浆再放入锅中烧开五分钟左右,这时候放入点豆腐的卤水(我知道的有石卤,石膏,葡萄糖内酯)
不同的是:老豆腐是要卤水点好后,放在铺了细网布的模具里,上面压上重物,想要豆腐老一些,就压的时间长点,这样做好的豆腐,煎着吃,炖着吃,或者做成饺子馅,包子馅都行。豆腐脑是卤水点好后,直接放在一个容器里,让它慢慢凝固,凝固好之后就是豆腐脑了,省去了在模具里挤压的过程,在南方有人吃豆腐脑会加白糖的,在北方都是加咸卤吃的,一般都是早餐豆腐脑配油条吃,不知道你们那里还有什么吃法。
1、定义不同豆腐脑:豆腐脑一道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常与豆腐花、豆花混用,依据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爱咸食,而南方则偏爱甜味,亦有地区如四川等喜爱酸辣口味。老豆腐:老豆腐,又称北豆腐,起源于山东省的传统小吃,产品类似于豆腐脑,但在制作上更复杂,工艺性更强,口感较豆腐脑更加老些。老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风味独特。
2、特点不同豆腐脑:豆腐脑的最大特点是豆腐的细嫩以及柔软,故称豆腐中的脑,因此要掌握点卤的技巧。它要求熬浆用微火,不能溢锅(可以放入豆制品专用消泡剂消除泡沫,食用油也可以),使豆腐脑不糊、不苦、不涩,勾卤时用急火,一开锅就行。卤的烹制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磨汤,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才能保持卤的新鲜。由于原料原因,豆腐脑本味是无味。老豆腐:老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食之香气扑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
3、营养价值不同豆腐脑:豆腐脑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老豆腐:一般以盐卤(氯化镁)点制,其特点是硬度较大、韧性较强、含水量较低,口感很“粗”,味微甜略苦,但蛋白质含量最高。尽管北豆腐有点苦味,但其镁、钙的含量更高一些,能帮助降低血压和血管紧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强健骨骼和牙齿的作用。
作为老北京小吃,豆腐脑和老豆腐在老北京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如何而来,没有考证。不过豆腐脑和老豆腐都是以黄豆为原料,将黄豆发好后再磨成浆,滤去豆渣烧开后,就成了豆浆。
要想把这豆浆变成豆腐脑或老豆腐,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所谓的“点卤”,就是在滚热的豆浆里点上卤水使其凝固。
豆腐脑和老豆腐之所以不同,区别就在这“点卤”所用的 “凝固剂”的原料上。豆腐脑是用“石膏”点卤,(食用石膏)凝固后的豆浆质地细嫩,颇似白花花的“脑浆”,这大概就是称之“豆腐脑”的原因。
老豆腐而用“盐卤”点卤,(氯化镁结晶所形成的卤块,是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剂)凝固后质地老韧,颇似豆腐,所以称之“老豆腐”。
吃豆腐脑,必须浇上“卤汁儿”后食用。这卤汁儿有回、汉民之分。回民做的卤又有荤素之别。荤的是以羊肉,口蘑等为主。素的以黄花菜,木耳,面筋等为主料,其口味浓中透着鲜。
汉民做的卤就以口蘑,肥瘦猪肉片儿,黄酱,黄花菜,木耳,大料煮好勾水淀粉,加生抽而成。一般卖豆腐脑的铺子儿,还备有蒜汁儿等,各人根据自己口味儿选择放什么。
“老豆腐”浇的是多种调料。一般有韭菜花儿、葱末、酱油、辣椒油、油炸黄豆、香菜末、和好的咸芝麻酱等。在点上几滴香油就更好吃了。
吃法相似, 但“吃”、“喝”也不相同
北京人吃豆腐脑,讲究用勺子靠边一勺一勺蒯着吃,若是一顿搅和,就会把卤汁搅泄,连蒜汁、辣椒油也都乱了味,这样就尝不出豆腐脑原有的滋味了。
豆腐脑+糖油饼标配;如同豆汁+焦圈、炒肝+包子的黄金组合一样,老北京人吃豆腐脑,标配就是糖油饼。刚出锅的糖油饼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外面的糖衣嘎嘣脆,里面的饼心却是软乎乎,还冒着丝丝热气儿。
油饼就豆腐脑,或是直接掰成小块泡在豆腐脑里,裹着厚重的卤汁,劲道可口,舒坦极了!
老豆腐比较老,所以有不少卖苦力的工人喜欢喝老豆腐。
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就有描述书中主人公“祥子”喝老豆腐的情节: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