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绳、规矩原本分别指测量、绘图工具,之后被引申为准则、法度。中国自古就讲究规矩意识,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论述。比如《管子》中提到,“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意在强调法律政令等明文规定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写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表达了外在约束对于矫正自我认识、自我言行的重要意义。《韩非子》提出:“规矩既设,三隅乃列。”意思是规矩法度一经制定,其他各个方面就可以妥善安置了。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能丢。这些老规矩,你还记得多少?
01. 吃鱼不能说“翻”。
——翻鱼和翻船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
02. 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
——客人走后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说过多少次添饭添饭,你才要饭的呢!
03. 不许用筷子敲盘碗。
——大人会说你像什么样子!乞丐吗?
04. 过年下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
——说“破”不吉利,尤其是过年。要说饺子“挣”了。
05.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因为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
06. 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
07. 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08. 长辈做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
09. 有的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长辈。
10. 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
11. 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
12. 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
13. 夹菜不过盘中线。
14. 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5. 不许壶嘴对着人;
16. 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17. 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18. 吃完饭的,一定要说“请慢用”,否则就说这个人没有教养。
19. 家来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20. 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尤其给长辈。
21. 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
22. 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
23. 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拍门属于报丧!
24. 见长辈要称呼“您”
25. 不许抖落腿,所谓男抖贱女抖浪
26. 客人在,不可以扫地
27. 不许叉着腿儿。
28. 不许罗着锅儿。
29. 不许掳袖管儿。
30. 不许挽裤腿儿。
“国学”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意思,然而我一直都不太喜欢用它,直到听到一个老师讲座,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膈应在哪里。是哪个老师记不清楚了,但是我很同意人家的观点:“国学”后面加了一个“学”字,说明这个东西正在消失,需要我们刻意的学习、去铭记。
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吗?我一点都不觉得,反而倒是觉得传统正在复兴。街上穿汉服的男女,渐将流行的国货,逐步复兴的传统经典书籍背诵,语文课本中不断增多的文言文和诗句……每一个都显示了传统经典的回归与即将兴盛。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之所以心理很“讨厌”,其实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认为人们对传统规矩知道的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年人,包括我自己。
前段时间,公司一个工人师傅父亲去世了,这个老师傅人很好,我们很多年轻员工都喜欢他,遇到他的事,大家自然又是上礼,又是帮忙的。整个丧事办完之后,第二天,有两个年轻人找来,说给这个师傅补礼金。原来是当时事忙,这两个小孩儿忘给人家上礼金了,也没在意,想着过后给人家补上就完事了。结果在场的一个大姐听到,忍不住嗔怪道:“小孩儿不懂事儿,白事可不能事后补礼金的,不吉利!”两个小青年相互看看,很是尴尬。
我们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规矩已经是不太在意了。
我不认为这是好事,很多规矩能从祖上传承至今,就有他的道理。很多看起来是陋习的规矩,用现代心理学的思维来看,是很恰当的。
比如说办婚礼。全国各地都不一样,但是有几样是大概不变的:看日子、配嫁妆、要彩礼、双方相看,请咨客(请帮忙的人吃饭)、添箱。这几点有的是男方,有的是女方的,繁琐的婚礼流程很累,有好处吗?自然是有好处的,在古时,娶亲是结两姓之好,男女双方给予对方尊重的表达,越隆重,说明家族对男方或者女方越重视,同时也是告诉对方,这个媳妇(女婿)是付出大代价得来的,而且靠山很强,男方女方就不敢被人随便轻视与慢待。放到现代,同样适用。
婚礼规矩还有一个,特别提出来,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当时结婚时,我们这边规矩是怀孕的人不能进婚房,对子嗣不好。但男方这边有个怀孕的年轻小媳妇偏偏进去了,还是别人看到赶快喊出来了。当时谁都没在意,只有婆婆嘀咕了两句就罢了。然后我怀孕生子,出院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因为孩子生下来黄疸高,从妇幼医院出院直接住到了儿童病房,整整十天。
过后,婆婆悄悄跟我说,那个进婚房的小媳妇生孩子时候也是孩子不舒服,在医院整整住了一个多月才出院。
如果只有这一件可能是巧合,可是,我朋友结婚时候同样也是年轻人不了解,怀孕了去人家婚房,结果双方再次住院的。
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祖上经过多次经验传下来的规矩,至于为什么会如此,谁也不知道,就像为什么我们上古的先民知道宇宙是黑色的?知道中医的经脉与针灸?知道风水玄学一说?
我也不认为这是坏事。因为中国历史太长了,规矩太多了,好的坏的精华的糟粕的,让人烦不胜烦。在追求效率的今天,这些繁琐的规矩不仅不利于社会进步,还会给人民幸福生活带来阻碍。
一次单位发劳保,剩下最后一份要发给一位老师傅,我正好路过他的窗子,窗户有些高,露不出我的头,我站在窗下朝着那个老师傅喊来拿东西,结果那个老师傅来到窗户下,并不接,而是问:“不能出窗户下接东西,你绕一圈绕到正门给我吧。”我一听赶紧答应,饶了好大一圈,来到正门才给人家送去了。后来才知道,老师傅家乡那个地方有个习俗,人在窗户外面给人递东西就是“鬼”叫人,非常不吉利。
我们这边有个规矩,是新车买回来,要给车烧香磕头,叫“献车”,新车买回来“献”一次,每年年末再“献”一次,请神仙保佑车主平平安安。我妈妈认为百无禁忌,自然是不愿意的办的,于是我家的车从开车到现在6年了,至今没有“献”过一次,也没有大修过一次。
说了这么些,就是想说不只传统经典需要批判性继承,传统规矩也要有去有留。
重规矩、懂传统、集大成、创发展,脱胎于传统、根植在当下、发展于未来!中华文化脱胎换骨重生之际,就是中华文明重新腾飞于天下之时!
《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提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要求,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当今,诵读《弟子规》,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而且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毋庸置疑,《弟子规》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