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
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上升支: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下降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但钠离子能否进入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状态来决定的。
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
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
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二、在神经干上放置一对记录电极a、b,静息时记录不到电位差。当在神经干一段进行刺激时,表现为负电位变化的动作电位由此极端向另一端传导。当其传导到a电极时,a、b之间出现电位差,a负b正。此时可记录到上相波,当动作电位传至两电极之间是时,a、b又处于等电位状态。动作电位进一步传导当到达b电极时,a、b之间又出现电位差,a正b负,此时可记录到下相波。然后记录又回到零位,如此获得的呈双相变化的记录就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三、当a、b之间的a或b处的神经干被阻断或损伤时,由于损伤电位的存在,在进行刺激之前就能记录到电位。当在神经干另一端进行刺激时,a极的电位变化实际上是负电位抵消了损伤电位所致,动作电位传至阻断或损伤处,不能再引起电位的变化,故整个记录呈现为单相动作电位。
用两个电极置于正常的神经干表面,产生兴奋波先后通过这两个电极处,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简单来说就是,动作电位之神经干表面传导,通过两个电极间时,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反向,表现为两个方向波形!!
因为不方便贴图,所以近似描述,图像就像一个周期的正弦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