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2024-12-30 01:43:2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冬至历史渊源,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回答2:

在二十四节气中,要论哪个节气最为丰富多彩,冬至恐怕要数得上了。冬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古人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逐步增加,阳气上升,是个吉利的好日子。因此值得庆祝。

1.冬至食俗(1)冬至团冬至团在有些地区也叫“冬至丸”,在南方某些地区比较盛行。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2日前后),家家户户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除自家吃以外,还赠送亲友。全家聚餐是取团圆的意思。

(2)吃馄饨冬至吃馄饨最早源于南宋时,朝廷民间都流行。相传宋高宗赵构很喜欢吃御厨制作的馄饨,因有一次没把馄饨煮熟有人要送厨师去大理寺问罪,但因为这厨师会做馄饨,赵构就免了他的罪。后来,馄饨制法流向民间。街市上馄饨店铺众多,馄饨花形馅料各不同,有几十种之多,当时谓之“百味馄饨”。

冬至节时每户老百姓都包馄饨,先祭祖先然后全家吃馄饨。到明清民国时期,馄饨也成为华北地区许多老百姓冬至必食之食物,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那时犹如过除夕夜一样,在冬至前的夜晚各家要备好第二天冬至节的祭祀用的食品,忙于包馄饨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仿佛除夕守岁,故称之为“冬至夜”。

(3)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渊远流长,据说是从汉代起源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非常鲜美,连声称赞。从此,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在民问形成了。现在的人们都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物,祈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火锅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民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记,每到冬至人九后,皇宫王府内流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的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流行,许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们,自冬至日起常去有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御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到九日相约九人一起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

席间要放置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

(餐具)人席,以取九九消寒的意思,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称“消寒节”。

(5)饺子每年农历冬至日,无论贫富,饺子是必备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著有《伤寒杂病论》。该书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作为经典。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做长沙太守,访病舍药,大堂行医。

后辞官不做,一心行医。他返乡之时,正逢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伤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支起几口大锅,在冬至那天施“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6)“头脑”

银川有个风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起了个古怪的名字一一“头脑”。

五更天人们便早早地忙碌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把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异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味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7)吃甜丸吃甜丸的习俗差不多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意思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地方。为何要这样做呢?据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甜丸又甜又圆,是表示好兆头,它预兆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圆。这一天家人如能不小心碰上它,更是吉利,这就像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愿意有外人上门拜访。另一个是专投给老鼠吃的。据说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遥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奖励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获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留给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婪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光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告状。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老鼠值得同情,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们屋里居住,以便于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作案了,成为如今的“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习毕竟行不久,它不但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特别浪费,也就自然消失了。而“吃甜丸”的习俗则一直流传到现在。

2.祭祖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一天要备齐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祀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食,往往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聚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来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

浙江绍兴民间在冬至日也是家家祭祀祖先,有的还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普遍于冬至前剪纸做男女衣服,冬至送到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过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悼念亡者,又培养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这天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主吉,否则可能会遭到不测之祸。

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一些与清明节相同的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毫无忌讳。

在我国台湾省的广大地区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随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来祭祖,以示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相.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要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2.冬至节冬至过节开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变,是上天赐给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照例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快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与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庆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故的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礼仪,而且还要互相投刺庆贺,好像元旦一样。

回答3:

冬至是什么意思

回答4:

“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冬至”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呢?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