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的价值与认识误区分别是什么?

2024-12-28 08:43: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做海水稻的研究,有的还比中国早了很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世纪30年代末期,东南亚一些国家就已开始培育耐盐水稻品种。斯里兰卡在1939年就繁殖出了新品种,并于1945年推广;印度1943年开始推广耐盐水稻,几乎各邦都有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以上所有的耐盐水稻,只能在程度较轻的盐碱地(含盐量0.3%左右)进行规模化种植。
1970年以来,国际水稻研究所从 9000份水稻品种和家系中,鉴定出10份耐盐品种,为水稻耐盐性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储备,并在1979年提出了水稻耐盐鉴定标准和方法。巴基斯坦、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展开了水稻的耐盐性研究。
据羊城晚报2015年的报道,陈日胜的海水稻生长在含高盐分海边滩涂地里,亩产75~150公斤,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具有这类特性和问题的野生耐盐水稻,自80年代至今,不但国内发现者颇多(如吴荣生1989年在太湖流域发现的韭菜黄、老黄稻等,中国水稻研究所筛选出的毛稻、大芒稻、高粱稻等),中国农科院等机构还自国外引进相当数量的耐盐稻种进行了筛选。目前并无任何研究能够证明陈日胜发现的野水稻,较其他学者的发现更具优势。
在水稻的耐盐性研究方面,中国学术界得益于国际学术界甚多,为水稻耐盐性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储备。2014年,袁隆平青岛团队开始对耐盐碱水稻进行研究,并于2016年10月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简单淡化处理的海水灌溉的水稻田里进行试验,2017年9月28取得阶段性成果,在0.6%盐度条件下亩产达620.95kg。
在我国的15亿亩盐碱地中,约有3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通过推广种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海水稻”,让亿亩荒滩变粮仓,一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大期待。
袁隆平院士认为,如果我国能发展1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亩产达300公斤,可增加总产3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水稻总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不可估量。从产业角度而言,盐碱地稻作改良以每亩地1万元成本计算,可拉动万亿级产业链,连同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3-4万亿内需。盐碱地大多分布于贫困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回答2:

昔日陈日胜劳而无功
如今袁隆平生财有道
横批: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