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北京交通的基本认识 600字

2024-11-23 04:33: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多年来,北京交通的拥堵不仅闻名世界,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财政损失(“时间就是金钱”)、效率降低(“效率就是生命”)、环境污染、甚至危及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急救车、救火车开不动)…,群众“怨声载道”,成了急需解决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市政府下大力气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联合中央国家机关和在京各部委单位的力量才能有效解决。作为北京市的市民,我们有责任响应北京市的号召,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出谋献策。特提出以下一些看法和建议,供有关领导参考。
  一、做好顶层设计
  1.城市定位要正确
  城市的定位对交通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大体上决定了城市的规模(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组成和结构及发展方向。一个城市的正确定位取决于它的历史、现状,地理位置、环境和资源,以及国家对它的要求。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我们认为它的正确定位应该是,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适当地辅之以工农业经济和金融、内外贸商业。追求发展成为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文化科教中心等为一体,功能齐全的世界一流大城市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有所取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2.北京市当前应严格限制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使北京市的面积和人口成十倍地增长。仅常住人口就从原来3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还有大约2000多万的流动人口,比许多国家的全国人口还多。这种高速、不平衡的发展使资源有限、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古老的北京城难于适应,只能被动地应付,以至造成了当前出现的出行难(交通堵塞)、居住难(房价贵)、看病难(排队长)、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首先要严格限制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这个源头问题。
  3.合理、均衡的城市布局
  合理布设各种行政管理机构、单位、居住区、商业区、学校、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公园、展馆、休闲、娱乐、体育场所…),使城市布局更加均衡。有重点是必要的,但过分集中往往成为交通拥堵的重要根原。
  4.建设四通八达、高效立体、蜘蛛网式的交通网路结构
  (1)所谓四通八达广义是指城市的四面八方都有路、有车相通,交通方便通畅。尽量消除有人聚居的地方无车可到的死角,单车道线,死胡同,绝头路的线路结构。窄义是说对于大型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在东南西北方向都有(至少也应有两个方向进出口)公交车辆可到达的进出口。这点只要看一看西苑中医院、西苑菜市场(颐和园路东口站)、北大第三医院、国家图书馆前的交通拥堵状况就可明白其重要性了。
  (2)所谓高效立体就是以地面公交、地下地铁为主体、为重点,天上、地面、地下兼顾;直升机、小车、大小巴士、轻轨、地铁互相补充、彼此配合。
  ①发展小型直升机或低空飞行器,满足专用、外事接待,救急…等特殊运输需求;
  ②发展高架轻轨线:可在几条环行公路或适当地方修建高架轻轨线,它载人多、运行快,占地少,易行。可能噪音大一些。
  ③大力发展和完善地铁(包括线路和站台设置)交通;使大型的住宅区、高校、公共服务设施及重要的机关单位都有地铁站。并尽可能使各条地铁线连接起来(一次地铁收费可改为按站收费)。
  ④要用统筹法规划和优化地面公交车线路及其站点的设置;可邀请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司售人员、交警和群众代表座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达到既方便和满足群众出行的要求,又减轻拥堵,提高车辆的利用效率。公交是服务于群众和社会的,具有鲜明的公益和福利性,线路、站点的设置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⑤地面公交应建立机动的交通指挥中心,根据全市的交通变化状况,能随时地、灵活和迅速地增设新的线路和车辆,以满足群众变化了的需求。如:旅游旺季增设景点专线车;大型会展、体育赛事、演出活动安排临时专线车;特定区域开行定点定时班车;人口密集区与地铁站之间或居住较分散的居民区与公交车站之间开设小型短途摆度车,防止黑车的滋生,…等。
  (3)采用现代科学的、集中统一的、数字化交通管理系统,指挥和调控全市的各路交通。例如:
  ①在关键地点、路口和重要站台设置路况显示屏;
  ②市交通台要通过各种传媒(电视、广播、手机、微博、微伩…)每天及时(高峰时发布次数增加)发布路况信息,这是快速和有效的缓解拥堵措施;
  ③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变换尽可能用数字显示,而且最好能从定时变换改为动态(按照车辆流量状况)控制;
  ④收费站尽量从人工收费改为电子收费或像巴士一样的刷卡交费,减少收费停留时间造成堵塞;
  ⑤可能的话,把进出城固定宽度路面的大通道变成可用光电移动方法,按车流量调节路面宽度。…等。
  二、进行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模清交通拥堵的具体情况
  1.利用航拍和地面视频监示器,获得全市不同日子、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道路…的车流量分布及变化图。找出拥堵的平面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找出造成拥堵的关键地段和瓶颈及引起拥堵的主要因素;
  2.通过派人实地观测,获得关键地区、主要路段、重要路口不同时间的车流量变化情况。找出拥堵时的实际车流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
  3.通过召开不同人员(出租车司机,巴士司机、交警、兰领和白领司机、老年人、高校学生…等)的座谈会及走访,找出引起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三、缓解交通拥堵的建议
  1.按照前述的调研,如果结果是天天拥堵,白天拥堵时间达五小时以上。说明城市(或该区域)己超负荷运行,仅从交通上想办法,不可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疏散机构、单位,减少人口及车辆才行;
  2.如果调研结果只是部分地区、路段,每天只在早晚上下班时间拥堵,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拥堵状况是可以缓解的。因为交通拥堵大体上经常发生在道路交汇口(多道变一道或大道变小道)、单车道线及车流大而通行车道少的路段。而引发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车(多少及运行状态);路(宽窄、多少及路况);和人(管理、调控水平…)三者之间关系不适应、不协调造成的。要缓解它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建议和措施如下:
  (1)对于车多、车流量大的情况
  ①限制新车增长过快。摇号购车是有效的措施。如果可能可否加多一个必需备有停车位才能购车的限制条件。
  ②车辆分单双号出行,可有效降低车流量。
  ③错开上下班时间。从上午7.00-10.00点这个时段开始,具体时间,由各单位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这一措施有利于拥堵的缓解。
  ④允许私人拼车上、下班,有利于降低车流量。
  ⑤鼓励五环以外的小车主坐公交进城。提高四环路以内的停车费;在五环路主要路口的公交站、轻轨站和地铁站,设大型停车场,方便他们下车后直接坐公交进城,从而减少城内车流量;在一些重要的地铁站、公交车站口设自行车租赁站,供人骑自行车到工作单位上班,亦可降低车流量。
  ⑥白天(早7.00-19.00),不允许大型载重卡车、运土车、垃圾车在市区通行;严格禁止非法机动车、未经认证的车辆(燃油摩托车、三轮车、各种“代步车”)上路,它们容易成为事故的诱因。
  ⑦建议市区内大小公交巴士和出租车,逐步从燃油改为电动车,有利于减少污染、降低噪音
  (2)道路方面情况
  ①尽量消除单车道线(应扩宽路面)。
  ②车流大的道路要开设或备有分流路,拥堵时车辆可绕行。
  ③路边乱停车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拥挤路段(如医院、学校、早市…等)路边不得停车(或停车不得超过5分钟);可停车的路段,划停车位线,不得在停车位线外乱停车,否则罚款。要保证所有通车道路能通畅行驶急救车和救火车。
  ④加强道路的维护修理,清除凹凸不平、崩坍、障碍,保证车辆平稳通行。
  ⑤道路各种标志(特别是立交桥、过街天桥的限高),要清楚醒目。防止出现撞桥及车开过头的现象,影响交通。
  ⑥在交通拥堵地区,大力发展地铁线路,才是解决地面上拥堵的根本办法。
  (3)人及管理、调控方面
  ①详见“采用现代科学的、集中统一的、数字化交通管理系统,指挥和调控全市的各路交通”一节内容。
  ②中小学就近上学,有条件可寄宿;如条件允许,城区应多建出租用廉租房,为上班族就近解决住宿,这些都可明显减少车辆、人员流动。
  ③除特殊外交场合、急救、火灾、反恐需要外,不得人为(为领导、明星…的出行)封路、限车行驶,减少交通拥堵。
  ④我国“人情社会历史尤久,现代法制意识淡薄”。关键在于严格执法和管理。交通法规要定得细(不仅对各种车辆,还要对行人)、具有可操作性,执法要严,做到“六亲不认”,“铁面无私”。最根本的要有人管,不要全推给交通协管人员处理;要通过各种传媒加强宣传教育。
  ⑤事故、车祸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目前醉驾、酒后驾车和疲劳架驶的处罚太轻。可否考虑酒后驾车和疲劳架驶,第一次除行政拘留外,应扣12分重新学交规;第二次犯三年内取消开车资格;首次醉驾除罚款、拘留外,三年内取消开车资格,重犯者永远不得开车。说情者和包庇者,也要严肃处理;
  通过采取上述这些综合治理措施,对部分地区、路段,上下班高峰时间的拥堵情况,相信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最有效的、利国利民的、比较彻底的方法是下述三条:
  1.严格限制全市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使全市布局更加均衡;
  2.大力发展和完善公交网路系统,特别是要加快密集的、布局合理的地铁网络建设;
  3.鼓励和促使群众选择和习惯以公交为主要方式出行。
  我们己经看到,北京市有关方面一直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改善北京的交通状况(如上述一些建议早已采用;在南郊建新机场;搬迁一些卖场、商城…等等)。我们相信,只要领导重视,群策群力,继续坚持努力,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以上“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