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作者:江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由此,社会管理被摆上历史的议程。党中央在充分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势之后,从全局出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由于社会管理的重难点在基层,加强创新基层的社会管理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是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也必须紧紧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构成,利益间的争夺又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增添基层社会管理的活力,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发展。基层党组织所肩负的基层社会管理使命是伟大而又艰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在思想与行动上和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将基层社会管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层次。
二、制度保障是关键
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良性发展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首先,基层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很慢,假使缺乏社会组织这一重要平台,那么公众的基层社会管理参与度将直接下降,进而无法形成基层公众与基层政府的良好互动,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注重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其次,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利益表达机制,这与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不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公众不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取向,那么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热情必将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在制度上完善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基层的社会管理中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才能够有效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基层的艰苦性,无法吸引和留住众多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实现制度上的保障,从而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
三、公共服务是重点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首先,基层政府要着重从管理意识迈向服务意识,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大局观念,切实以服务公众为先,以大局为重。其次,基层政府在具有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服务不仅仅包括一些硬件设施的提供,更需要在软件上加强,为公众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公众的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的社会发展水平。基层公共服务的意义重大,原因是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直接接触,他们的联系最为密切,如果基层公共服务不到位将使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受损,政府的能力和权威受到公众质疑。所以基层公共服务必须贴合公众的需求,关注公众的难处,切实高效的提供一系列软硬件设施,让公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并享受我国的发展成果,从而在与基层公众的直接接触与互动中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民生保障是基础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保障民生,必须保障基层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基层公众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将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首先,基层社会管理必须摸清基层公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必须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支持,必须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补助体系,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而且可以避免基层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需要加强和完善基本的医疗体系制度,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要防止因病返贫对基层公众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政府在对基层公众的民生建设中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在资金的分配和运作上必须让公众参与,真正使民生建设符合公众的现实需求,真正实现保障民生,造福民众。
五、结语
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也需要制度保障、民生保障和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基层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处理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基层社会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发展重难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