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企业组织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其实质也不外乎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多寡便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就业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好多企业还是面临着人才流失和紧缺的重大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怀疑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本文从当下各大企业在有效激励方面陷入的误区着手,对怎么样进行有效的激励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关键词: 知识经济 现代企业 人性化管理 激励 有效激励 激励误区 激励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配置人力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需求,也时刻有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有效激励作为一种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体现着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力求在和谐的管理状态下,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共赢。在这个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的时代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当下有效激励陷入的误区: 所谓激励,通俗地说,就是激发人的动力,诱导人的行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企业及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心理因素。所以说,有效激励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优和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然而,当今各大企业的激励机制却陷入了一些激励误区。主要表现在: 首先,把奖励当激励。一些企业在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误认为奖励便是激励,于是制定的激励措施不外乎设置各种诸如提拔、嘉奖等正面的奖励方式。殊不知激励机制不只是从正面来说的,各种各样的惩罚和约束措施也有利于激励员工。诚然,此种从反向进行激励的企业也是存在的,但是,他们的惩罚在实施过程中,基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仅仅流为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也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激励机制的真正意义。 其次,认为只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是这种想法的存在,致使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权力寻租等经济学行为,在评估标准上没有赋予科学的体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打击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这也就谈不上有效激励了。 另外,实施“一刀切”的激励方式。有些企业认为同一种激励措施适用于任何人,于是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没有对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只是用一种固定的手段去“激励”所有人,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此种激励方式的存在有何价值和意义呢? 最后,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重视的只是命令性的传达,而没有注重最后的反馈,这对激励机制的良好运行和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行为方式将激励完全封闭起来了,也就使得员工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中,因此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进行有效激励的对策 当前的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怎么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激励机制运行得有效与否的写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大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其中前三大需要属于一个人低级的需要,而后两者则属于高级层面上的。人的需求通常遵循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规律,因此,对人的激励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某个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方面便不再成为一个能够起作用的激励因素,对其的激励就应该转向更高层次。这一阶梯式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基本上升到复杂,对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着重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制定有效可行的激励策略、进行有效激励,在保证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呢? 第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相结合。 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是指通过运用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积极工作。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所在。所以,企业应该尽力使每一位员工的劳动所得跟其劳动投入相一致,保证其劳有所得。 精神激励,是以一定的精神鼓励或压力为出发点,来改变经营者的行为,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主要表现为正面的表扬和反面的批评以及授予名誉等。当然,在精神激励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用错对象,而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抓典型,利用好劳动模范以及先进工作者的榜样作用。 很多企业仍然秉着“金钱是万能的”的理念进行激励,耗费了很多的物质,但是员工的积极性却仍不见提高,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当今社会物质激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他们的需求已经逐步转向了精神情感层面。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有效激励,实现激励的真正目的。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地给员工多一点真诚的赞美、公平公正的奖励,哪怕是一句“干得不错”,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鼓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员工,他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也具有不同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就应该具体分析调查不同的员工有什么样有待满足的需求,好让他们能够充满热情和活力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效益,这种互利共赢的“美差”相信是每个人乐于接受的。 当然,这对于管理者的能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方式,还要寻找这些方式与员工个性和需要的契合点,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管理的优点。 第三,注意完善奖惩措施。 只有当一个人获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得到管理人员认可的时候,他为组织再次奉献的热情和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也正是基于这种人的本性,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励政策和制度才会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在不断地为了追求那些荣誉而拼搏。 当然,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到,对员工的激励不仅停留在奖励层面上,它只是从激励的正面入手的,而从反面来说的惩罚措施也不失为激励员工积极性的不错选择。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的收入降低、工作面临危险的时候,除了发奋工作、为自己争取一点机会之外,她别无选择。这对提高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及推动组织整体的发展进步具有显著的作用。 最后,企业要努力完善有效激励的最后一步——反馈。 激励措施的实施并非激励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激励的有效与否还要通过一个反馈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一种由上而下的形式化的激励,而不注重其最后的结果的话,那么激励的有效性便无法谈起,也就更谈不上企业的良性运行了。因此,只有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把激励的成果有效地反馈给企业组织,针对不同员工不同的效果,再次对一些措施予以修正和完善,推陈出新,以进一步达到激励的目标,实现有效激励,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配置人力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需求,也时刻有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有效激励作为一种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体现着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力求在和谐的管理状态下,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共赢。在这个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的时代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当下有效激励陷入的误区:
所谓激励,通俗地说,就是激发人的动力,诱导人的行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企业及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心理因素。所以说,有效激励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优和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然而,当今各大企业的激励机制却陷入了一些激励误区。主要表现在:
首先,把奖励当激励。一些企业在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误认为奖励便是激励,于是制定的激励措施不外乎设置各种诸如提拔、嘉奖等正面的奖励方式。殊不知激励机制不只是从正面来说的,各种各样的惩罚和约束措施也有利于激励员工。诚然,此种从反向进行激励的企业也是存在的,但是,他们的惩罚在实施过程中,基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仅仅流为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也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激励机制的真正意义。
其次,认为只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是这种想法的存在,致使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权力寻租等经济学行为,在评估标准上没有赋予科学的体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打击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这也就谈不上有效激励了。
另外,实施“一刀切”的激励方式。有些企业认为同一种激励措施适用于任何人,于是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没有对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只是用一种固定的手段去“激励”所有人,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此种激励方式的存在有何价值和意义呢?
最后,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重视的只是命令性的传达,而没有注重最后的反馈,这对激励机制的良好运行和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行为方式将激励完全封闭起来了,也就使得员工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中,因此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进行有效激励的对策
当前的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怎么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激励机制运行得有效与否的写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实现的需要。这五大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其中前三大需要属于一个人低级的需要,而后两者则属于高级层面上的。人的需求通常遵循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规律,因此,对人的激励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某个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方面便不再成为一个能够起作用的激励因素,对其的激励就应该转向更高层次。这一阶梯式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基本上升到复杂,对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着重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制定有效可行的激励策略、进行有效激励,在保证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呢?
第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相结合。
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是指通过运用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积极工作。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所在。所以,企业应该尽力使每一位员工的劳动所得跟其劳动投入相一致,保证其劳有所得。
精神激励,是以一定的精神鼓励或压力为出发点,来改变经营者的行为,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主要表现为正面的表扬和反面的批评以及授予名誉等。当然,在精神激励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用错对象,而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抓典型,利用好劳动模范以及先进工作者的榜样作用。
很多企业仍然秉着“金钱是万能的”的理念进行激励,耗费了很多的物质,但是员工的积极性却仍不见提高,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当今社会物质激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他们的需求已经逐步转向了精神情感层面。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有效激励,实现激励的真正目的。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地给员工多一点真诚的赞美、公平公正的奖励,哪怕是一句“干得不错”,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鼓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员工,他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也具有不同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就应该具体分析调查不同的员工有什么样有待满足的需求,好让他们能够充满热情和活力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效益,这种互利共赢的“美差”相信是每个人乐于接受的。
当然,这对于管理者的能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方式,还要寻找这些方式与员工个性和需要的契合点,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管理的优点。
第三,注意完善奖惩措施。
只有当一个人获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得到管理人员认可的时候,他为组织再次奉献的热情和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也正是基于这种人的本性,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励政策和制度才会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在不断地为了追求那些荣誉而拼搏。
当然,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到,对员工的激励不仅停留在奖励层面上,它只是从激励的正面入手的,而从反面来说的惩罚措施也不失为激励员工积极性的不错选择。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的收入降低、工作面临危险的时候,除了发奋工作、为自己争取一点机会之外,她别无选择。这对提高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及推动组织整体的发展进步具有显著的作用。
最后,企业要努力完善有效激励的最后一步——反馈。
激励措施的实施并非激励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激励的有效与否还要通过一个反馈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一种由上而下的形式化的激励,而不注重其最后的结果的话,那么激励的有效性便无法谈起,也就更谈不上企业的良性运行了。因此,只有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把激励的成果有效地反馈给企业组织,针对不同员工不同的效果,再次对一些措施予以修正和完善,推陈出新,以进一步达到激励的目标,实现有效激励,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