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爱心教育不是干巴巴的训话,也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应是充满情感的宣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孩子创造一个爱的环境,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才能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在平时的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尤其是对待“丑小鸭”,他们各个方面都不是很突出,还特别容易犯错,因此教师对他们更要多一份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重视他的,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喜欢帮助别人,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方面。只要对学生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并及时进行教育,对学生的一切爱心表现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就会渐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而且,学生在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之后,心里会高兴,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萌芽。在家庭“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自私自利”, “自我中心”的人。但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 大海靠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奶奶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奶奶做事。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情和伶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的!
得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父母亲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含辛茹苦,为我们的成长花费了许多心血,他们对我们充满了希望,责任和爱心。每个周末回家得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比如给妈妈敲敲背、给爸爸倒杯水、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活等,孩子能结合节日学会向身边的人祝福,以此养成孩子有爱心的习惯。
第一,父母要做爱的示范。爱心需要爱心来培养,父母富有爱心,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得到父母爱的孩子,懂得爱、感恩和尊重,道德高尚,心地善良,乐于奉献和助人,也爱学习,心理素质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获得成功。
第二,要让孩子懂得爱和会爱。要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爱的故事,给孩子树立爱的榜样,让孩子看有关爱的影视剧等,以便使孩子形象而具体地了解爱、感受爱和学会爱,从而做一个富有爱心和善良品质的人。
第三,给孩子爱的机会,让其体验爱的快乐。可以从家庭和身边做起,让孩子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端饭递茶,父母或其他亲人以及同学、老师生病,让孩子去探望和伺候等。要让孩子多参与公益事业,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向困难家庭、重病患者或灾区的捐款捐物等慈善活动,要让孩子积极参加,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向鳏寡孤独和贫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献爱心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和享受付出爱的快乐,从而更加有意识主动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