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拿日本人当小丑。

2024-12-12 07:38: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们先用历史来说话, 万历传(樊树志著),里面有记载这一历史:"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关白"(替天皇统摄朝政者)丰臣秀吉,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将领率二十万大军出征朝鲜,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朝鲜国王沉湎于享乐,疏于防务,日军很快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二名王子被俘,八道几乎尽遭沦陷。朝鲜国王向明朝请求援助的使者络绎于道。"明神宗朱翊钧当机立断,根据朝鲜方面的战况毫不犹豫做出了东征援朝,接纳朝鲜国王避难的决定。但是因对敌情估计过低,只派游记史儒率少量兵马前往平壤。由于不熟悉地理,又遭连日阴雨,史儒兵败阵亡。副总兵祖承训随后率三千兵度过鸭绿江增援,又遭挫败,仅祖承训只身逃回。初战失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为之震动,神宗决定大动作,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东征率兵一万,车三百六十辆,火炮七万二千门,弓箭二万七千副。十二月提督李如松从宁夏赶来。李如松是名将之子,从小跟随父亲征战,深谙兵机韬略,又熟悉朝鲜情况,是一个较好的人选。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八李如松打败小西行长,一口气收复了开城及平安,黄海,江源,京畿四道,倭军退守王京。李如松有率军向碧蹄馆迸发,但于正月二十七日距王京三十里遭伏击,大败,不得不退守开城。在这次碧蹄之败(我个人认为叫做王京兵败更为合理)之后,明军锐气抵败。而宋应昌这厮在总体的战略格局上把握出错,急图成功,派人与日本谈判。
结果被日本方面无耻的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 归还俘虏的朝鲜王子。
二 迎娶明朝皇女为日本后妃。
三 恢复斟合贸易(即朝贡互市)
四 日明两国大臣交换誓词。
五 返还朝鲜四道及王京。
六 以朝鲜王子及大臣为人质。
七 朝鲜权臣累世不背叛日本。
个人觉得日本提出的这七个方面,虽然还没有 檀渊之盟 那么夸张,但也是十分无耻了,按照这样,明朝除了死人什么都没有得到。
而明朝方面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 返还朝鲜全部国土
二 朝鲜二王子归国。
三 丰臣秀吉谢罪。(此史料出自 日本陈舜臣的中国历史 第六册,东京,平凡社,1986年,第241-242页)
四月十八日,日军放弃王京南撤,退守釜山。日本这一行动,是想换取明朝的封贡---册封和朝贡。九月间,日本方面请求封贡。宋应星不允许。几天后,神宗书诏朝鲜国王,向朝鲜方面表明了明朝对这次战事的态度,内容所说的差不多句句在理,指责了朝鲜国王治国无方导致此事,希望其好自为之,并且声明此次东征完全出自"大义",没有任何领土要求。十二月,神宗下令撤兵,但还特别强调,虽然撤兵,但还是要注意,因为"倭情狡诈"。
兵撤了,到底要不要接受日本的请求封贡,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反对的御史杨绍延认为日本倭寇反复无常,永乐一朝朝贡,渐渐就不遵守约定,频频来沿海掠夺,到了嘉靖晚年,这厮更为厉害,倭寇政府与倭寇之地的地痞流氓竟联合骚扰我大明沿海,他认为封贡治标不治本,应该让朝鲜方面自己好生练兵才是正途。
而兵部尚书石星赞成封贡。
然而最终万历二十二年神宗允许日本的请求,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 日本从朝鲜彻底撤兵。二 册封但不朝贡。三 发誓不再进攻朝鲜。日本使节小西飞点头答应比啄木鸟还快,而神宗也派临淮侯李宗成(似乎应为 城池 的城)为使节拿了神宗的册封诏书前往日本,封丰臣秀吉为 日本国王。
事实证明日本人发誓和放屁一样随便。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接受封册之后再次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这是神宗不曾料到的,作为天朝皇帝的他实在没想到有个国家竟然把信义看得比毛还轻,发誓和放屁一样,不由大怒。而此次丰臣秀吉侵略的日军总人数达到十二万,以优势兵力很快攻破朝鲜闲山等地,辽东援军三千明军全部牺牲。就在这么艰难形势之下,明军邢介督师抵达平壤,进军王京,十二月二十三日攻取蔚山,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攻取岛山。神宗闻讯下令嘉奖,但是嘉奖令还没到前线,明军在岛山围攻时被日军援兵包围,士兵死亡两万余人。遭此一败,明朝将士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全部退往王京。朝鲜战事陷入僵局。
不料到了这年七月九日丰臣秀吉突然死去,日军顿时士气低落,而明军邢介督师把握了战机,合兵七万分三路出击,日军各部无心恋战,纷纷渡海东归。战火渐渐熄灭。
随后的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神宗命令退兵,四月十五日神宗到午门吧六十一名高级俘虏当场正法。这次战争才落下了帷幕。
其实我觉得嘛,这场战争已经严重说明了中国的实力在走下坡路,能赢得这场战争史十分不容易的,如果丰臣秀吉没有突然死去,这场战争还将旷日持久的进行下去。他的死,导致日本间接地不战而败。而这次丰臣秀吉侵略明朝藩国朝鲜,无疑对明朝的创伤是十分严重的,号称"万历三大征"之一。前后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七年,"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出自 明史-日本传)这场战争虽然耗费了明朝数以百万计的财政支出,但是却换来了边境的长期安宁,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虽然有这些伟大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有许多可避免的开支被官吏贪墨,这次的战争也为大明帝国的覆灭埋下了种子,把万历在位前十年的张居正新政所积累的银饷挥霍一空,而此后这位把丰臣秀吉当做小梁小丑的万历皇帝又接着他的"从此君王不早朝"。明朝的皇帝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还是自认为天朝上国,被小丑骑在了脖子以后,在四十五年后又被人口仅几十万的满族辫子兵掘了祖坟。。。。
此时已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而清兵入关的时间为1644年。。
附注:以下是百度百科对此次战役的具体兵力对照和与我不同的观点
两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 (一)临津江之战: 日军:15万 总督:宇喜多秀家 其他将领:小西行长,加腾清正等 朝鲜军:20万 主将:李溢 结果:北韩军失利,20万大军几乎被全歼。 朝鲜军失利的原因:朝鲜已经有几百年没有战争了,''人皆不知兵'',在这次战役中朝军虽然也很英勇但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日军。失败再所难免。 (二)平壤大战: 明军:4万余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等 日军:第一军团2万余人(号称3万) 军团长:小西行长 偏副将:大村纯忠,远藤又次郎,如藤安等 结果:明军大胜,毙伤俘日军1万余人,而明军伤亡仅仅是不到800人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明军胜利的原因:明军充分发挥了大炮的巨大优势,日军在日本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见过大炮,他们的火器是以火枪为主,而明军的火器则以大炮为主,射程远,威力大,还有就是日军将领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弹的经验,他们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 (三)碧蹄馆大战: 明军:骑兵3千人(后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李有升等 日军:第3军团和第6军团和第9军团共3万6千余人 军团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8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日军阵亡将领:久野重胜(在乱军中被祖承训击毙),池边永晟(被祖承训一刀击毙),小川成重(死于李有升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击毙) 明军阵亡将领:李有升(在杀死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 明军胜利的原因:其实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都没有做好准备,明军在派出3千骑兵只是要搜索日军的位置,3千骑兵在消灭了日军的2千人的先头部队后与日军大部队遭遇。明军是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骑兵的巨大的冲击威力,日军缺乏骑兵,自然也缺乏对付大批骑兵集团作战的经验,还有就是日本缺铁,他们的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盔甲为主,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铁制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轻(轻装步兵)是竹制盔甲甚至没有盔甲,因此明军一般一刀就可以击毙一名日军,而日军则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打死打伤一名明军士兵。所以在明军的铁骑兵面前日军无论是在装备上和单兵格斗上都远远不是明军士兵的对手,更何况这几千明军士兵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精锐士兵。 (四)王京(汉城)围困战: 明军:3万余人(加上北韩军一共接近4万) 主将:李如松 日军:12万余人 总督:宇喜多秀家 结果:日军主要粮仓龙山仓库被明军敢死队烧毁,日军请求议和。日军伤亡300余人(大部分为日本忍者兵),明军和朝鲜军伤亡50余人。 日军阵亡将领:本多重葵(龙山仓库指挥官,自杀) 朝鲜军阵亡将领:高彦伯(乱战中为救明军将领查大受而被日军击毙) 原因:经过碧蹄馆大战,日军对明军的战斗力的强大感到了极大的惊恐,12万人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不敢出战,以至于明军仅仅百人的敢死队就可以深入日军腹地烧毁龙山仓库。 以上就是明末第一次抗日援朝战争的几次陆战,其实还有很多战役,它们主要是海战 。 下面开始简单介绍一下明末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的几次比较惨烈的战役 (五)南原保卫战: 明军3千人,朝鲜军3千人 主将:杨元 副将:方时辉,郑文图等 日军:日军第一军团和第八军团一共将近5万5千人 军团长: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 结果:南原失守,中朝联军除了2千人最后突围出去以外,其余4千余人全部阵亡。日军损失7000余人 原因:这是个战略上的失误,明军的兵力过于分散(本来总兵力就不到日军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南原。当然明军和朝鲜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明军和朝鲜军在大炮没有弹药,箭石全部用完,粮食也消耗完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投降,全部战死,其勇猛精神使日军深为震撼。 (六)稷山战役: 明军:5千人 朝鲜政府军:2千人 朝鲜僧兵:1千人 中朝联军总指挥官:解生(明军将领)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团1万4千人 军团长: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 结果:中朝联军胜利,击毙日军6千余人,联军伤亡2千5百余人 原因:5千明军大部分都是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练兵留下了骨血,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次连发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的装备所不能比的。 还有就是明军将领解生采取了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后面打击日军的战法也令日军措手不及。 (七)蔚山大会战: 明军:3万6千人 朝鲜军:近1万人 中朝联军指挥官:杨镐(明军将领) 中朝联军副指挥官:麻贵(明军将领) 明军副将: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等。 朝鲜军指挥官:柳如龙 日军:第2军团,第3军团,第6军团,第9军团,总共6万4千余人 军团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竹森义盛,饭田角,森本仪太夫,九鬼四郎等。 结果:中朝联军苦战失利,明军伤亡1万1千余人,其中阵亡7千余人,伤4千余人,朝鲜军伤亡近4千人,日军伤亡1万2千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 日军阵亡将领:竹森义盛,森本仪太夫 战役过程:开始的时候明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日军在野战能力上比明军骑兵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日将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打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边打边撤,撤退到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固的阵地:岛山,明军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最后连续10几天下雨,明军弹尽粮绝,被迫撤退,日军追击过程中被明军后卫部队阻击,也无法扩大战果,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联军失利的原因:首先一开始这次决战的时机就不成熟,当时明朝水军没有到达朝鲜,无法从海面上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而日军的援兵,粮食则源源不断的支援蔚山战场,而且当时朝鲜已经进入雨季,道路淤泥,明军的大炮没有办法运到蔚山前线战场,使得本来在兵力上已经不占优势的明军在火力上也不占绝对优势。还有就是在岛山进攻战中,明军久攻不下,将领们要求撤退到周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而指挥官杨镐却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强攻岛山,致使伤亡惨重,打援部队兵力不足,被日军援兵袭击了后方,致使全军败退,幸亏后卫部队十分英勇,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八)顺天郡战役: 明军:2万余人 将领: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宗道,吴广,王士琦等 日军:第1军团 1万4千人左右 军团长:小西行长 副将:马晴信,松浦镇信,远藤又次郎,内藤如安,大村喜前,后藤信康 结果: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千余人,明军伤亡3千5百余人。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战役过程:开始明将刘铤采取了假和谈的方法诱使小西行长出城,后事情败露。日军开始想以骑兵冲击明军左翼,结果出击的日军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日军在防守了5天后从海上撤退回国。 明军胜利的原因:这次战役其实没有什麼过多的精彩之处,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倒是日军在撤退的时候巧妙地躲过了明军的水军的拦截倒是值得研究。 《明史》有些记载是失实的,过分夸大了明军的损失,懂点政治的就知道是什麼原因。象什麼''尉山之败亡卒两万'',“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当时明朝实际才派了多少军队?除掉运送粮草的之类的辅助人员,真正的战斗部队一共才多少?《明史》上失实的记载也成了现代日本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者意淫的依据。倒是英国人可能是事不关己倒说了几句客观的,详见《康桥世界史》(书店就能找到),该书认为明军数量低于日军。

回答2:

楼主说的不对
二楼正解

壬辰朝鲜战争,就是以丰臣秀吉的死为终点的
丰臣秀吉一直都没有想过要称臣

不过 万历的诏书最后一句说
“跳梁者,虽强必戮。”
倒是与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戮。”有异曲同工之妙
呵呵

回答3:

你也会说是大明朝了
现在呢?
中国就是个被世界唾弃的国家

回答4:

额,这个需要回答吗

回答5:

读明朝那些事,知道日本其实当时内乱。日本当时看不起中国,中国也看不起日本。相关章节去看看《明朝那些事》。两边都狂妄自大。现在韩国缺最狂妄,吹嘘自己怎么怎么把日本打败,岂不知当时被两个大国玩来玩去,最250的就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