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三国事,思王最风流。
千百年来,曹植以其文章之可美、身世之可悲,久为世人嗟叹。人们的同情大多集中在曹植身上,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曹植代替曹丕继位是否对曹魏更有利?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看看当时曹魏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继承人。当其时,天下鼎立初成,枭雄豪强均跃跃欲试、各方镇手掌重兵,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即能御外辱于国门之外,又能治臣下于庙堂之上的政治强人,需要的是文韬武略个方面都很完备的全才。李世民和房玄龄、魏征曾经讨论过草创和守成哪个困难,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而曹操的继承人不仅要继续创制疆域,更要守土有方,是难上加难了。
下面我们就从个人能力上来分析一下曹植和曹丕谁更适合继承曹操的事业。
身处乱世,首先看重的是军事统率能力,在这一点上,曹丕显然比曹植要强得多,曹丕五岁时曹操就开始教他骑射,八岁遂成,长年随曹操征伐,耳濡目染,深得曹操精髓。在对政事的熟悉程度上,由于曹丕长期做为副丞相,接手干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在这两个方面,曹植是没有资本和曹丕竞争的。建安十九年,曹操伐孙权,留临菑侯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对曹植的能力并不是很放心。据典略记载杨修做为曹操的仓曹属主簿,在曹操考问诸王子政事时,“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曹操向儿子们提问,并不是需要他们给自己出什么好主意,而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考核,杨修作为对曹操和曹植都很熟悉的人,应当能猜测出曹操心中所想的事情和所需要的回答,而为曹植预先准备答案,则说明他对曹植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没有信心的。
再从个人的性格来说,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是“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对曹植的评价是“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从这里看对曹丕的指责不少,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也正是曹丕胜过曹植之处,在“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的时候,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心思缜密,比起粗枝大叶的曹植,更适合统治国家。曹丕非常注重表面功夫,即使在继位之后,还矫情的说如果曹昂、曹冲在的话,自己是没有机会的,他所写的典论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而曹植却比较刻薄,曾在给杨修的信中评论孔璋说“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敢妄叹者,畏后之嗤余也。”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而就在同一篇文章中,曹植先是说“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於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於割断。”后又说“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其随意为文皆此类,无行之状,已现初端。
还有就是两个人的才华对比,这点也是大多数为曹植抱屈的人主要依据,认为曹植才华远胜曹丕,为政的话一定能更有所为。诚然曹植文章词赋广为流传,天下莫有其匹,但文才并不等于治国能力,仅以文人为王,多不能行善政,历史上陈后主、隋炀帝、唐明皇、李后主、宋徽宗、乾隆帝文才皆有可观,但都是造乱之主,由此可知文才不足以凭之治国。翻开曹操诸子传记,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早慧之人,像曹冲、曹衮、曹植、曹丕都是这样,这一方面可能是禀赋曹操的遗传,另一方面也是早期教育得法。曹植当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也是非常欣赏曹植的才华的,甚至因此长期有立其为嗣的想法。但是反观曹丕的文采,“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比之曹植亦不遑多让,虽身在军旅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可谓好学者,其马上赋诗正可比拟七步成篇,由此看来,虽然军事政务占用了曹丕大量精力,但他的文才还是没有被掩埋,三曹之一并非浪得虚名,而且曹丕其人善于总结归纳,所著典论为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开风气之先,其中又有对射术、剑道的理论总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丕的管理能力,比起曹植的散漫成文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再从两人的继位顺序看,曹丕为嫡长子,继承曹操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曹植之前还有曹彰,彰为世之虎将,曹操呼之为黄须儿,此人恐非曹植所能制。虽然曹彰曾经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好像是支持曹植继位,但从后来魏氏春秋记载的“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来看,其心自不可测。在破乌丸后,曹彰自代过邺,为曹丕所戒,遂得曹操之喜,心中对曹丕还是有所敬服的。这一点,曹植本人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回答曹彰说“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立储普遍的做法是立嫡立长,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不能不考虑这一点,毕竟殷鉴不远,袁绍、刘表立幼生乱,说明当时不按礼法是不得人心的,也难以保证政局平稳。
曹丕从幼年时起就跟随曹操征伐南北,又长期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其功勋业绩足以镇呵百官,曹植却不知道修身养德,凭宠生娇,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这应当是曹丕和曹植之争的转折点。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谁为心腹也!”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此时大局已定,但曹植并不是再没有机会,曹操并没有将曹植一棍子打死,虽然触犯法令,但还是比较欣赏他的。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曹丕及曹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曹植比曹丕有魄力,但在这里却是更输了一场,杨修也只知道上次曹植乘车行驰道虽然触犯法令,但并没有完全丧失曹操宠爱,这次不吸取教训,又照上次办理,却是大错特错了。曹操最重禁令,做北部尉时“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行兵时又有割发代首之举。此时天下初定,需要人们遵守法令方可长治久安,曹操此举当为观察两子哪个能遵循法度,将来自己死后国内不致大变而生乱,曹植此时所为很不恰当。同时又事事都听从杨修意见,给人一种没有主心骨的感觉,让曹操对他失去了信心,因为此事又损失了杨修这位谋主,更是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这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虽然有记载说“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但是出征在即,已是领兵之身,曹操军中禁酒乃是明文,据军令以谢酒,虽曹丕亦无言以对,当此时,斩门之气何在!只能说,其人好酒之甚也。曹丕本有图其之心,却不严加防备,一离智囊,顿成庸人。这是曹植最后一次表现机会,由于他的失败,从此被彻底冷落,再没有争夺王位的机会了。
以上都是曹操死前发生的事,曹操立储当以这些为据。后来曹植因为连受打击,所做所为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从两人的儿子看,曹丕之子曹睿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而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也“好学有才行”,但不如曹睿远矣。立国讲究的是万世基业,从再传继承人来看,曹丕也比曹植更有实力。
总的看起来,曹丕以嫡长子的身份,以功业进取,以智谋图位,兼以文质彬彬,可谓国之强主;曹植徒以文章得宠,别无他长,且秉性骄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军国之用,若立而为嗣,取乱之道也。所谓“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子建之谓也,安身于文苑可也。
曹操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人终有一死,曹操自然也明白这一道理,所以选择接班人就成了曹操心中的一件大事,也许是曹丕接班后的政绩实在是不怎么好,并且曹丕并不是曹操最优秀的儿子但却是活着的最年长的儿子的原因,使得现代人认为曹操最终未能摆脱封建思想,执意要选择最年长的为接班人。其实在下觉得不然,这也是曹操的无奈之举,虽然曹操有25个儿子(足够组成两支足球队),但是儿子多都有致命的缺点,使之不能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曹昂-字子修,曹操长子。聪明且性情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按照理由说,应该为曹操接班人,但是可惜的是由于曹操征讨张绣死战死,实在是遗憾得很啊,曹操心里自然是不好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曹彰-字子文。彰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为大将,尝为曹操所欣赏。曹操实在是哭笑不得,你说要他冲锋陷阵,那是小菜一碟。但是如果选他当接班人,管理国家,实在是有点太不明智了。
曹熊。这名字倒是熊得很,但是本人则熊不起来,一生都是卧病在床,早年去世,有这么一个不幸的儿子已经够曹操伤心的了,选他为接班人?曹操还没有到老年痴呆晚期。
曹冲-字仓舒,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要是在下所记不错,在认识他老子曹操之前就认识他了,曹冲称象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了,现代甚至有人认为曹冲能与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字奉孝)相提并论,其才能可见一斑。可惜的是在13岁之时病死了,当时曹操肯定伤心得死去活来。
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曹操的儿子中良莠不齐,但是文武齐全,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儿子虽然多,但是都因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都未能成为曹操心中的接班人。只有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能让曹操觉得满意(此父子三人就是后世文学上的三曹)。但是这两个儿子都是自己最心爱的并且同出一母,如何选择则成为了曹操非常头疼的事。
1.才智方面,曹丕与曹植都是当时的名士,相对来说,曹植在才智方面要稍胜一筹。
2.权术方面,曹操以权术著称,并且在当时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作为一方诸侯,如果不会换弄权术,最终只会死于他人之手,在这方面,曹丕可是深得曹操真传,可是高手了,而曹植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单纯无知,在这一方面曹植可是绝对败给了曹丕。
3.用人方面,杨修相信大家都熟悉了,有的人认为曹操是因为妒忌杨修之后才开始不喜欢曹植。也许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虽然要多听取他人意见,但是曹植对于杨修的意见是绝对的听从,真不知道到底谁是领导者,并且杨修是一个自负得很的家伙,这样的人很容易泄露机密,虽然杀掉了杨修,但是从这一个人可以看出,曹植实在是太容易相信人了,特别是文人,一旦碰上一个心术不正,居心叵测的高手,恐怕曹操自己创下的基业,就要断送在曹植的手上了。在这方面,曹丕倒是精明得很,至少他很会收买人心,就连曹操的贴身人员都让他给收买了,通常会收买人心的人同样也很会防范其他人。在这一方面,曹植又是绝对败给了曹丕。
经过了一番的对比,曹操决定选取曹丕为接班人,他本来的如意算盘可能是这样的,立曹丕为接班人,这样文有曹植辅助,武有曹彰辅助,并且这三人都是同为一母所生,相对与其他的兄弟,这三兄弟感情要深一些,辅助曹丕也会更加的尽力。自家兄弟总比外人要好一些吧。多疑的曹操更会觉得这样。
俗话说圣人都有错,何况是曹操呢。曹操在为曹丕想好一切的时候却忽视了一点,曹丕不仅是他的儿子,还继承了他的忌才,还变本加厉。曹操妒忌的是外人,并且是文人,而他的好儿子曹丕呢,连自家兄弟都妒忌了,不但文的,武的也不放过。曹植就不用说了,七步成诗大家都知道。曹彰呢,却死得不明不白,入京都朝觐,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好好的一个人,又是沙场勇将,怎么可能如此容易就死了呢?与其说是忽然暴毙,还不如说是曹丕暗中杀人灭口还更让人信服。曹操辛辛苦苦为曹丕打造的铁三角,就这样被曹丕所丢弃,难怪曹氏天下最终会落入司马氏的手里。这也许就是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吧,但是曹操也是无奈啊,因为如果选择曹植,也许不用几年就被司马氏吞并了。无奈的曹操。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啊。
曹丕的优势:1)文武双全(虽说文不比曹植,武不比曹彰,总还是不错的)
2)心计深(搞政治最需要的),矫情自饰
3)为嫡长子
4)吴质之类的老臣为之羽翼
曹操的继承人里有希望的就是曹丕曹植(两位都文武兼通)
但曹植饮酒不节,不自雕励,于是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就被立为为太子。
再加上以后三件事:
1)曹植之后又开司马门出,令曹操很愤怒;
2)曹操又为曹丕清理了杨修这位曹植的羽翼;
3)建安二十四,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让曹植救曹仁,但曹植“醉不能受命”
让曹操彻底对曹植失望,于是曹丕太子地位更是稳固。
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位
曹操当时有继承权的有四人 曹丕 曹彰 曹植 曹冲
曹彰是军人 没有在政治场上的经历 治军还行 治国就差了
继位是个长远的问题 不光是聪明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智慧 当然还有必要的手段
曹植是个心直的人 文人 不能够掌控全局 有些出世
曹冲本是最佳继承人 可惜被人算计 枪打出头鸟 被害了 不然能培养成很好的帝王 所以曹操选曹丕是比较选出来的 至于曹丕当然也是有些能力的 至于陷害曹植其实也是为了统治的需要 当然要不要那样做取决于他的政治需要。
简单点说,曹操的位子是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清楚。曹丕像极了曹操,可以成就大业,曹操心里也明白这点。如果曹操让位给别人,曹丕也一定能不择手段的夺回来,所以,曹操干脆就让位给曹丕了,曹操知道,以曹丕的心计、狠劲、野心,他能做这个位子。